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01日

陕西工人报文体大观 图片新闻 依靠 笛子 游合阳“处女泉” 偷书 希尔顿全国男篮甲A联赛介绍 拳坛吸血鬼 唐·金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3版:文体大观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文体大观
03

笛子

文/柳影

翻出尘封多年的竹笛,吹了吹,音质尚好,只是指法生疏,底气明显不足了。

屈指算来,最初学笛至今,32年过去了。然而当初学吹笛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1966年8月,12岁的我去北京看望父亲。那时文革之火愈烧愈烈,到处闹哄哄的。花了5角钱买了一根笛子,回到家便学样儿吹弄起来,可是,却怎么也不成调子。一天晚上,隐约有笛声传来,寻声觅去,见一个战士在吹《我是一个兵》。那笛子吹得好,听了就似春风拂面,就像暖流人心,就像有人在推着你走,引着你跳,使你昂扬起斗志与精神。“叔叔能教教我吗”,我说。“想学就学吗”,他说。这以后我才有了老师。单吐、双吐、滑音,一些技巧已掌握,可就是没味儿。“没当过兵你怎么能吹好《我是一个兵》”。“我爸我哥都是当兵的”。“那不行,除非你是个兵”。我听了只是似懂非懂。

傍晚,他的笛声一响,我便跑去请教。后来,那边是老师的笛声,这边是我的,一问一答,一答一问;他一曲我一曲,前呼后应。再后来那边的笛声不再传来,一问,原来老师的父亲是走资派,他被提前复员了。我的心里,一下涌出许多的惆怅来。那时大人们都在忙文革,学校停课,时间有的是。

吹笛技艺的飞跃并派上用场,还是当兵后来到北疆的时候。

1971年冬,当兵的头一年就赶上部队拉练。训练间隙部队要为汉、回、蒙、维等民族老乡演出节目,宣传“军民团结如一人,誓看天下谁能敌”。我的笛子派上了用场。白雪皑皑,数九寒天,露天场地演员和观众都不好受,演出效果可想而知。但要的就是这个劲,要的就是这个精神。环境条件尽管这么艰苦,但仍觉得很兴奋。

能派上用场,我练笛的兴趣更浓了。部队所在驻地三面环山。星期天,蓝天白云,草场松涛,你想怎么吹就怎么吹。阴天落雨,便转移到部队羊圈里吹。每次吹《陕北好》时,那个叫高子洲的战士就偎上来了,一遍不行,听两遍还不行。每回听罢,都愣愣地想心事,想家。

笛声,伴随着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度过了一个个漫长寒冷的冬季,度过许多寂寞难奈的时光。

笛子,伴随着我逐渐走向成熟。

在同批入伍的战友中,我首批提干,第一个人党并成为业务骨干。

在战友们欢送我转业离队的告别晚会上,当《我是一个兵》再次吹响时,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它厚重深刻含义,明白了那年那个“老兵”一番话。我是一个兵,今生无怨无悔。吹着吹着,我的眼睛湿润了。

转业地方后,笛子在城市的楼林里,显得是那样的不和节拍,逐渐地它被搁置在木箱里,封存了。

笛子可以封存,但记忆无法抹去。今天取出它来,把在手上,就觉着它的分量是这般地重。就觉着那股暖流仍在胸中荡漾,使我十分清晰地认识到,尽管人已过不惑之年,而青春之心仍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