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05日
第3版
03

高高擎起延安精神这面旗帜

一川口采油厂艰苦创业发展老区石油事业纪实

李长友 魏兴华

引言:为重振家业放飞的一个希望

延长油矿——这个被誉为中国陆上石油鼻祖的老矿,距今已有90多年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历史不仅积淀和孕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曾支撑着延安经济的一半江山。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字号”的石油企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度曾频临亏损,表现出一路的无奈和失落。

一九九六年春,随着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延长石油人第一次意识到他们再不能靠“老字号”闯天下的时候,局党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确定了以“老油田稳产,西进勘探,炼建改造,川口上产”为工作重点的发展思路,继之又响亮地提出:“重振延长油矿雄风,再创延长油矿辉煌”的行动口号。就在这种重振家业的强烈呼声和愿望中,川口采油厂于九七年三月正式成立。从此,该油田拉开了上产开发的序幕,成为全局万名职工乃至整个延安人民关注的焦点。

上篇:不负众望,川采人一展石油传人的风采

川口采油厂成立,作为延长油矿管理局石油大家族的小兄弟,它无疑是最年轻的一支。建厂初,月产原油3000吨,职工306人,平均年龄26岁;一年后全厂职工增之386人,平均年龄也不过28岁。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的职工队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举克服生产无基地、职工无住房,资金相对紧张,设备严重短缺,外部干扰尤为突出等困难,不断刷新和创造了延长油矿九十多年发展史中上产最快纪录,赢得世人的瞩目和上级领导的多次褒奖。

九七年建厂,当年打井100口,生产原油60069吨,超计划10069吨,与九六年相比净增原油30000吨,年产量翻了一番。不仅如此,在基础管理设施严重缺乏的困难条件下,利用三个月时间建章立制,理顺工作程序,并将成本控制在计划线内。全年节约成本72万元,实现利润490万元,当年创下了平均建井周期2.8天的历史最短纪录。

九八年在石油市场严重不景气的困难形势下,又新打生产井98口,扩边井1口,提前26天完成95000吨全年计划任务。10月份,全厂月产原油10047吨,首次突破月产量万吨关,是建厂初月产量的近3倍;12月18日,又以累计生产原油100121吨的可喜成绩一举突破10万吨大关。截止12月3日任务完成时,全年共节约成本195万元,实现利润1030万元,吨原油成本降至全局最低水平。

面对这一系列的惊叹数字,人们不再怀疑川口人能否托举起这个令全局人振奋的希望,相反,人们更多的是要问:年轻的采油厂何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如此惊人的上产速度,实现其高效快速的发展目标。

关于这一点,川口人心里最明白,体会也最深刻。一年多来,除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兄弟单位的协作和帮助外,他们靠的是厂党政的坚强领导和正确决策,靠的是广大职工干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正如党委书记、厂长李兴同志告诉记者的那样:这种精神至关重要,离开这种精神,我们就不可能克服诸多困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同样离开这种精神,我们也不会在如此较短的时间内把各项工作理顺,搞好。

的确,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下,采油厂不仅上产步伐加快,原油产量呈几何级数递增,而且使得基础管理、科技进步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篇:艰苦创业,高高擎起延安精神这面旗帜

如果说川采人用两年的创业成就展示了作为石油传人的英雄风采,那么,相得益彰,作为延安精神的新一代传人,他们又用艰苦卓绝的创业实践,生动地继承和发扬了老矿传统,丰富和发展了延安精神,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喝采。

建厂初,面对百事待兴,百业待举的工作局面,身为党委书记、厂长的李兴和他的两位助手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跑遍所有已开发和待开发的生产井区。为了取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他们白天外出搞调查,看现场,晚上却在临时租用的低矮潮湿的办公室,翻阅历年试采统计报表,对照研究开发方案。就这样通过反复研究,认真思考,新的领导班子很快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理顺思路,抓关键,保重点,找到工作突破口。

一场产能建设攻坚战于97年4月份拉开序幕。基建科从科长到科员,几乎全部投入到钻前工作中去,可还是显得人员不足,忙乱不堪。开发科的同志为提高钻井速度,保证新井及时交付,一个月内调集16部钻机同时开动,日夜施工。而技术人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背着水壶干粮,徒步勘察地形,选井场,定井位,跟踪监督,严把钻井质量关。有时一天下来要跑上好几十里山路,晚上回来却还要把室内的工作往前赶。

为了一举扭转产能建设滞后的被动局面,5、6月份全厂开展了“大干五十天,增产保任务”的劳动竞赛,及时外协江汉、辽河油田大型压裂机组搞新井压裂50口,并于11月份组织了为期一月的压裂大会战。在此期间,井下作业大队不顾山高路险,多次连夜上山洗井、安装,队领导则分头跟车把关,提高作业质量和压裂成功率,保证建井周期不超过三天,新井采油月大大提前。而机电车间,尽管作为配合生产的服务单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让主要产区能全部使用电力抽油,他们在整改“三·五”变电站保证电量供应的同时,又集中力量搞新井架线,高低压线路整改,基本做到井打到哪里,电就通到哪里。维修工作在无工房,无基本设备的情况下,仍然做到了小修不过夜,大修不过天,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产能建设的日益主动,极大地推动了原油产量的迅速提高。建厂初月产量只有3000多吨,截止目前月产原油已上升到10000多吨,几乎翻了两番,这使得采油大队的工作量日益繁重。一年多来,在车辆设备严重不足,道路状况极差的困难条件下,为保日定额完成,广大司泵人员更是发扬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精神,把日工作时间自觉地调整到10小时甚至16小时以上,提出了“任务不完不收车”的大干苦干口号,牢牢把原油日定额消化在当天。98年8月份以后,由于连续降雨,炼油厂检修等原因造成原油生产严重拉产后,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进行生产自救外,更是人停车不停,白天黑夜24小时连轴转,补回欠产1400多吨,创下了日产原油600多吨的最好纪录。在此期间,为保道路畅通,不误生产,机关科室和基层队部人员也全部放弃休息日,外出修桥垫路,排除险情,而科室平时的许多工作则只好加班加点,晚上带回家中干。

快速发展的生产形势,给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步发展提出了相应要求,也对上产任务本就十分繁重的川采人形成莫大压力。97年建厂三个月后,产能建设日趋主动的情况下,建章立制工作被当做又一工作重点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又是三个多月的时间,全厂在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下,想方设法腾出精力与时间,制定出台了近100项管理制度,拟定目标责任书和岗位职责160多个。如果说此时的这些规章制度是本着保证上产工作顺利进行而定的话,那么,98年以来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则是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上产要求而行。一年来,他们不仅科学合理地修订完善了《资金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对外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办公费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对车辆设备修理及配件加工的有关规定》以及《—级核算管理办法》、《宣传工作制度及稿件任务考核办法》等一系列从生产、设备、质量、成本到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而且先后又对办公费、电话费、差旅费报销以及对外接待标准等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规定和管理。并通过人教、工团、机动、二级党支部等机构建立,使管理工作进一步趋细、合理,为油田的开发上产和日常经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正如人们早期预料的那样,进入九八年后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川口采油厂除了上产任务更加繁重外,基建、管理、职工队伍建设等工作会以更大的工作量压在大家的肩上,可年初由于国际国内石油市场严重不景气带给他们的困难形势却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这无异于是雪上加霜,给上产条件本来就十分艰苦的川口采油厂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困难形势下,川采人依然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厂党政在紧急动员,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的基础上,全厂上下迅速形成了一种“过紧日子,共渡难关”的思想,职代会后广大职工干部依然表现出一种信心不减,干劲不减,人心思定,大干快上的工作热情,会上确立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很快得到贯彻落实。以“三岗”、“四定”,减员分流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迅速推开,一次性清退临时雇佣工62名,28名机关干部被分流转岗到生产一线;以产能建设为重点,油井管理为基础,日定额完成作保证的增产增效工作紧抓不松,为原油生产月月超额完,季季上台阶争得主动,赢得时间;以基础管理为重点、节支降耗、节约成本为目标的修旧利废,活动蔚然成风;以提高压裂成功率,减少无功低效作业,控制计划外开支、节约成本费用的7条16项具体措施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加之机关干部加砂、垫路、分片包干维护井区道路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推行,不仅有力地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而且大大节约了成本费用,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截止九八年11月底,全年实现利税2485万元,吨原油成本569.37元/吨,比计划降低20.63元/吨,修旧理废节约70万元,总成本节约195.5万元。

为了这些数字目标的实现,全厂职工干部不仅发扬了埋头苦干、勤俭办事的精神,而且表现出空前的创业热情和极强的爱岗敬业精神。没有基地,厂里就调整上下班时间,全年取消午休;夏天大家席地而坐,在树荫下小憩或倚在办公桌前午休,冬天则围着火炉坐一会,继续工作;没有住房,职工就租赁老乡的地方住。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由于办公条件差,很多机关工作人员不惜牺牲业余时间,把工作带回家中干;野外一线职工由于上产任务重经常加班加点到很晚更是家常便饭。机电车间副主任杨建强为了变电站正常运行,24小时连轴转累病住院;铆焊班组李俊德带领班员,放弃节假日20天焊好40个储油大罐创造了奇迹,还有井下、采油、生产等一线的领导干部由于工作忙,任务急,连续两月顾不上回家都无怨无悔,就连三位厂领导在内也是经常坚持带病工作,平常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深入生产现场,五六十年代,那种人拉肩扛的情景再次呈现在你的面前;风里雨里,摸爬滚打,挑灯夜战的大干场面随时可见,可就是这样大家没有人要过加班费,讲过条件,相反,职工的岗位工资下浮50%,全年奖金全部取消,可职工上班出勤率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工作的积极性也很高。

有人曾这样打趣地形容川口人的敬业精神:“上班误了车,宁愿打的还得去!”这不是笑谈,而是事实。一年多来为赶时间上班,自己掏钱买票或打的去的事,屡见不鲜。这里面有他们严格管理的体现,有他们敬业精神的体现,也有他们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的体现。在说起川口人的这份敬业精神,也令许多人感动,就连“老矿精神演讲报告团”的老同志来到川口后也曾激动地说:“延安精神和老矿传统在川口石油人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发扬光大。”

下篇:勇于创新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现代化油田

“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这是川口采油厂建厂上产的要求,也是目标。他们不仅要创造出川口速度,川口精神,而且要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创造出一流的效益。一年多来,川口采油厂在大力发展生产,狠抓基础建设、经营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职工队伍的建设。

在油田开发和生产建设中,除了严格按照“整体部署,一次到位,先肥后瘦,分批实施”的指导原则,加速北部富油区块的重点开发外,还积极进行扩边勘探,试验引进和推广二次采油技术、自控采油等工艺。在压裂、检修、油井管理等方面,认真推行大型压裂和水基冻胶压裂,积极探索解决结蜡、砂卡等技术难题,科学合理地应用油井动液面测试仪、泄油器、防喷盒等装置,为油田开发工作和原油生产注入较高的科技含量。同时积极从各兄弟单位物色调人各种生产、管理、技术性人才,为充实科技力量,日后实现较高水平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在职工队伍建设中,厂党委紧紧抓住职工队伍年轻,平均文化素质水平较高,思想开放,可塑性强的特点,一方面通过外培内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拜师学艺等活动加强职工业务素质的建设,鼓励他们学文化、学技术、钻业务,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厂党委则通过紧紧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青年团员的教育,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他们利用各种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弘扬正气,培植企业精神,发展企业文化,使职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争做“四有职工”,塑造川口新形象。

这一切都是高起点,高标准的重要体现,也是川口采油厂以“三高”建厂,努力创建文明“窗口”宣传的重要内容。正如在九八年的报喜会上,管理局赫宇局长讲的那样:川口采油厂要建设成为我局的一流“窗口”单位,不仅仅是体现在产量上、厂容厂貌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开发水平、技术管理、职工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集百年老矿之精华于一身,他应该是延长油矿发展90多年到今天的一个缩影,更要有新的跨越。这才是“三高”要求的内涵,这才是“窗口”的意义。

尾声:要圆几代石油人的梦年轻并不是我们的资本

一九九八年悄然过去,回头去望过这不平凡的一年多,川口石油人没有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更没有因事业有成,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潇洒,面对要把川口采油厂建设成全延长油矿管理局的文明“窗口”,这一宏大的构想和愿望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他们的心,同时也沉重地让他们感觉到年轻并不是他们的资本。因为年轻一切都稚嫩显得不成熟,因为年轻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的确,要全新地建设好这个“窗口”要做的工作实在很多很多,困难也会有很多很多,但是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们相信这支年轻的石油劲旅会以他们年轻的朝气、年轻的无畏、荡平坎坷,开拓前进,圆满地实现这个梦想。我们也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步,这支年轻的队伍会变得更加成熟、坚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