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熔窑的守护人
——记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王静波
凡参观过玻璃厂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动人心魄的熔窑——一千八百多度的高温,喷着一腔通红的火流,石料在这里脱胎,玻璃从这里诞生。
凡从事玻璃行业的职工,魂牵梦绕在心头的也莫过于那个高高竖立的熔窑——玻璃技术工艺称它是生产的“心脏”,工人们视它是手中的“饭碗”。足见重中之重。
王静波就默默地守护在熔窑旁边,而且一守就是九年。
1989年王静波从武汉工业大学硅工系毕业,进厂就分配到熔制车间。他先干制板工,又干熔化工,很快便掌握制板和熔化工艺技术。两年后调任车间技术组负责全车间的工艺技术。为了提高产量,他通过调查分析,对窑炉熔化温度曲线提出大胆调整,与有关部门一起将以前的“山”型曲线改为“M”型曲线。调整后,熔化稳定、温度合理,提高了引上率,产量由以前的单机平均班产150多重箱上升到180多重箱,玻璃质量也得到改善,有效地降低了能耗和制造成本。
他为了解决影响玻璃质量的玻筋、析晶和厚度不均问题,白天搞调查找原因,晚上查资料攻难关。首先改用引上机小眼穿管进行控制温度,改变以前强冷却炉膛保温不好,容易造成玻璃边部凉,玻筋加剧的矛盾。其次对槽口(成型设备)尺寸进行调整,又对槽口端尺进行修改。改进后的槽子,不但使析晶问题得到解决,而且中边厚度差由原来的0.3mm以上降到0.15mm以下,附合质量要求。从而使玻璃的一等品率由原来30%提高到60%以上。
去年三月,由于市场疲软,厂部决定限产压机,车间的九台引上机要关三台。前无经验可鉴,又无参考数据,在有关部门的协作下,他测温度、测拉引量,进行热工推算。创过一道道难关。在关机的过程中,他白天晚上坚持在熔窑旁观察变化,逐步调节小炉闸板,改变熔化曲线,以满足6机引上要求,使班产稳定在1100重箱左右,顺利完成限产压机任务。
1989年从学校毕业和他一起迈进玻璃厂的有6人。不到两年都相继跳出车间,有的进了机关,有的报考研究生走了,就他一个还死守在苦脏累险号称“刀山火海”的熔制车间。
其实,他并不是没有调走的机会。厂技术处几次想调他,企管处也找他谈过话,销售公司的领导也曾打过他的主意。他既是车间技术员,又是车间通讯报道员,还多次被评为厂优秀通讯报道员,党委宣传部也曾写报告要过,厂领导就是不批。原因就是他是熔制车间的技术员,“心脏”的直接监护人。
岗位的重要,领导的信任,固然是他留在车间的一个后因,而王静波的内心也确实不愿意离开这个岗位。他爱这个岗,更爱他所学的这个专业。在这位来自秦岭山中大湾村农家的儿子看来,能把祖辈相伴为伍的山石,在自己手中变成透明晶莹的玻璃,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使他以此为荣。南方的同学来信拉他下海,工资待遇如何优厚,他打趣地回信解释,他是旱鸭子不会游泳,怕呛水,还是在岸上干:省内有的玻璃企业通过关系请他帮忙劝他跳槽,高薪聘请。他说忙可以帮,槽不会跳,企业正困难,他要对得起养他的企业。
这就是王静波——一位去年10月份刚被省劳动厅、团省委、省经贸委树为“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的好青年。(吴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