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1月26日
社会瞭望
02

市场热的背后

一关于西安市专业市场的思索

近年来,西安市在“商贸立市”的精神指导下,市场建设突飞猛进。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西安市各类专业市场已突破500余所,年成交额达120亿元,几乎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一半。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些林林总总的专业市场不同程度地潜伏着危机,年交易额过亿元的仅有20余所,过10亿元的仅有文艺路布匹市场、康复路服装市场、西门食糖市场等几所,绝大多数市场“人气”不旺,生意趋淡;还有的市场自开业之日一直“门前冷落鞍马稀”,甚至沦为“空壳”市场。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不按市场规律办事,重复建设,硬件设施跟不上,重收费轻管理,“三乱”屡禁不绝等,才使工商经营户忧虑重重,感到经营环境不如人意,以致出现人去楼空现象。

一轰而起,重复建设,是形成“空壳”市场的首要原因。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西安市的专业市场办一所“火”一所。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各地段跟风新办了不少专业市场。据了解,1992年以来西安市新办的市场至少在100所以上,在北郊的大兴路两边,前几年新建了西北果品市场、化工市场、农副蔬菜市场、肉食批发市场、大观园市场等,由于和其他地区的专业市场重复,客流量很少,以致今日沦为“空壳”市场。在太华路,本有一个大明宫建材市场,但近年又利用黄河棉织厂场地新建了一个建材市场,至今仍然是惨淡经营,不少门面房租不出去。

东郊华清路的东方大市场,也由于和东部的一些专业市场重复,加之位置较偏,开业以来一直生意冷清。虽说主办者想了许多办法,但依然起色不大。陵园路皮货市场,也由于在筹建时不做市场调研,一轰而起,至今依然门可罗雀,只能挪做他用。

还有一些市场生意不景气,是因为选址过偏,周边环境难如人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交通便利,客流量大是决定一个市场生死的重要因素。自强东路的书刊批发市场,因距火车站、汽车站较远,交通不便,难以满足那些车上售书的“游击队”要求,自开业以来则一直无法和以前的童家巷书市相比。再如解放路的邮票市场,也因距钟楼邮局较远,难聚“人气”,一直无法取代尚朴路邮市。因此类原因造成的“空壳”市场还有昆明路自行车交易市场、环城路旧货市场等。

还有一些市场,则因重收费、轻管理、硬件设施差,服务功能不健全而日益冷清。有相当多的市场是利用亏损企业的场地或征用附近农村的土地而建成的,投资较大,负担不轻;加之近年市场管办分家后基本上还处于磨合阶段,因此重收费、轻管理在各个市场不同程度存在着。位于东二环和南二环拐角处的西安名酒城,征用附近农村的土地建设而成,市场管理者招商力度不大,管理难以到位,开业以来生意一直相当萧条。据了解,去年以来,大明宫建材市场、轻工市场、骡马市服装市场的工商户普遍感到生意难做,但各种税费还在不断增加,以致有的干脆“胜利大逃亡”。究其原因,还是“三乱”有所抬头,甚至水涨船高,让不少工商户感到难以承受。

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希望各级市场建设者和管理者,能够切实认真地研究市场、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布局,为工商户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只有这样,西安市各类市场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体系,越办越活,良性发展。

(李满星)25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