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户县农民画四十年
提起户县,人们总把它和农民画联系在一起,农民画使户县出了名,好多外国人是从农民画知道中国还有个户县。近期在户县农民画展览馆展出的600余幅色彩艳丽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佳作,向人们一展农民画的风采。
走在户县街头,随便拉个人没有不知农民画的。65岁的董老汉挎着篮子喜滋滋地告诉笔者:“户县农民画名气大得很么,到外国办过展览哩!”核桃皮般的脸上刻满了自豪。
户县农民画展览馆赵惠选馆长说,农民画最大的特点是色彩对比强烈,构图饱满,这符合农民的特点,他们种地时角角落落都要种到,不能让地空下。
宽敞的展览厅,分阶段展现了农民画四十年来走过的轨迹。
参观的人不是很多,但每个人都一脸虔诚,驻足在自己喜爱的画前,细细品味揣摸。
一幅《玉米提意见》展示了农民画初期的风格,仓库门前放着一颗巨大的玉米棒,由于门太小以致于放不进去,这时玉米就闹意见“修仓库的人没注意,主人忘了丰产地,打下的包谷装不进去……”这种浮夸的风格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不管怎样她毕竟起步了。
户县农民画生根萌芽源于五十年代。当年,户县修甘峪水库,为反映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户县文化馆把几十个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在劳动一线办美术培训班,以板报、壁报、展览的形式鼓舞群众。谁也没料到,这棵幼小的嫩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风靡世界。
六、七十年代,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画乡消声匿迹,唯独户县农民画顽强也坚持下来,这时期主要为“革命”画画,题材单调,画家不能画自己想画的东西,陷入了“洋不起来,土不下去’的尴尬境地。但是创作队伍比以前有了较大发展,年画、邮票的发行使户县农民画名声大振,为下—个阶段的繁荣奠基了基础。
新时期,户县农民画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走上了民间的绘画道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其中赵惠选的《品秋》,雒志俭的《两邻家》等一批作品蜚名海内外。
讲解员张莹说,这个时期农民画最大的特点是夸张,变形而又不失原形。农民没受过专业培训,不受任何艺术形式的束缚,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用心来画田园风光,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现年70岁的“怪才”王京龙可谓是大器晚成,50岁开始学画,曾应邀去美国访问45天,他的画极富夸张和变形,受到爱斯基摩人的偏爱。他的《两亲家》,表现在“四大”,眼比鼻子大,手比胳膊大,脚比腿大,烟锅嘴比头大。这幅变形不成比例的画让人看后又不觉得别扭,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眼大看得准,手大抓得紧,脚大站得稳,烟锅大能过瘾”。
85岁的闫玉珍是年龄最大的农民画家,她不仅画得一幅好画,而且剪纸的技艺也很高,能把自己的名字剪到每幅作品中去。她的《兔子吃白菜》白菜画上眼睛,赋予生命,几只蝈蝈在白菜上蹦来蹦去,活灵活现。这幅画被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作为今年兔年的节目背景。
赵馆长说:“一家人同是农民画家,在户县很多很多!”
他讲了一个故事,刘沣涛一家三代都是农民画家,而且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父亲刘群汉是全国民间绘画优秀辅导员,母亲和妻子是农民画家,儿子受其影响自然而然地成了农民画作者。他的《作者之家》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创作时的情景。
户县农民画走出了国门,先后有13人18次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办画展,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好评。愿这朵扎根于农村沃土的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焦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