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想起年迈的亲人
俞敏杰
我们都有年迈的亲人,闭上眼随便一思一想,便能找出几个至今仍能感动得我们热泪盈眶的镜头,我们年迈的亲人在抚育我们的过程中有过伟大的舍己利他的情感付出,这些付出幻化为我们今天人性的一部分,也成为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便会时时地想起,我们年迈的亲人今天生活得怎么样?
我们生活在农村的年迈的亲人,基本上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祉,他们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方法——养儿防老。“养儿防老”是农民自己的老年退养设计,这既是一种社会物质贫乏的反映,也是一种儒家传统伦理习俗的实践。物质的贫困系紧了情感的纽带,这是一种歪打正着。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为了摆脱社会物质的贫困,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而农民对计划生育不太合作的实质是害怕自己的老年退养出现缺位和真空,这是人的一种生存的远虑。然而“养儿防老”依旧有风险,儿女不孝怎么办?儿女无能到连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怎么办?看来最保险的“防老”大概仍须靠社会的富足和负责。
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年迈亲人,建国后到改革前,由于企业办社会,所以退养大任一直由企业承担,然而如今企业不办社会了,社会的劳动保障又尚未成熟到能够恩泽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这就使得我们一些年迈的亲人的退养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缺位和真空。比如一些退养附着于已死企业和将死企业的年迈亲人,比如一些仅仅户口属于城市而退养无从附着的年迈亲人,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身体极其健康的人,因为昂贵的吃药打针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有些显得奢侈,这常常刺痛我们尚不年迈者的内心深处。因为我们的大脑存储着年迈者情感付出的记忆,因为我们也会年迈,所以我们无法遏止和无视我们的痛苦。
现在有人建议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拿出来,或委托经营或上市变现,将其作为年迈者的退养专项基金,这不失为一种办法。那么农村的年迈者也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如何让年迈者的土地变做年迈者颐养天年的基金,这大概也是处理全体村民事务的村民委员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虽然我们尚不年迈,但是我们必须负责地正视年迈者的生活,尤其是把握着社会这个大系统全面运作的人更应对此深思熟虑,只有这样,我们的尊老、爱老、敬老才会实实在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