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05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经纬 复仇的代价 大盗败北“三陪女” 子女拒付亡母医疗费行吗 五花八门的骗术 商家骗人的把戏

当前版:第A4版:社会经纬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经纬
04

五花八门的骗术

口文/任名达谷剑成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心术不正、贪财害人之辈,本文综合这等丑类的种种骗局,希望能引起你的警觉。

致富广告,一戳一个洞

发家致富,是许许多人的心愿。这样“致富秘诀”、“致富捷径”等致富广告,便大批涌出,也让许多骗子钻了不少空子。某市工业品开发公司的几个人,从某科研所购回两元一瓶、只能在特定条件下种植的灵芝菌种,在全国十几家报刊上刊登广告说,出售灵芝菌种每瓶58元,收资料费20元,并签订回收合同,每公斤250元,每亩可创收4000元。广告刊出几个月,就骗到汇款200多万元,骗子一夜成了大富翁。

退休职工老李看到某市科委种植名贵药材菌种的广告,该广告称:“投资百余元,半年即可获利万元,并且签有公证过的常年产品回收合同。”老李不禁怦然心动,即汇款500元邮购了两只菌种和一份资料,根据资料的要求,老李又花了500元购齐了几十种化学药品做营养土。不料菌种半个月后陆续死亡,老李按地址与对方联系,该市科委有人答复:“此人原在我处租房经营,前不久已经迁走,去向不得而知。”老李气得捶胸顿足,连呼上当。

“征婚”实为“征财”

征婚广告为择偶者提供了一条寻求爱情的捷径。不过有些征婚者的目的并不那么纯正,有的是为了玩弄对方,有的是为了钱。1993年10至12月间,某杂志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某女,23岁,长相较好,由于天真,曾受骗失身。欲找一位30岁以下,善良诚实的男子为伴。有意者,请附照与河南省鹤壁市XX大街13号玉敏联系,拒访。这位“诚实的姑娘”不幸的遭遇赢得了一些人的同情,而又有谁知道这位“姑娘”的真实身份呢?原来,“她”叫袁淑民,男,31岁,是河北省刑台县南石门镇伊郭村的一个农民,附照片的女青年是其离家出走多年的妻子王某。袁将妻子的照片冲洗了5000多张,在全国20多家报刊上登出了征婚启事,此前,袁已拟好了这样一封回信:“某某同志,经过选择,我愿意和你相处,从信中可以感觉到你是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我以前有过错,别人常在背后议论我,我很苦恼,我想换个环境生活,如你同意,我愿去你处走一走,我出校门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就受骗了,所以我对什么事都感到害怕和怀疑。如果你欢迎我去,最好给我汇来路费,我也觉得刚通信就说这些是不应该的,但我是真想去,如果对我不相信,我会自费去的,让你大吃一惊。民。某年某月日。”后据报载,这则征婚启事登出后被骗应征者达4000余人,应征者为其汇来的路费多达2.36万元。

签合同时,请你留个神

经济合同作为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一种契约,不法分子往往就利用人们对合同的过分信任心理,在书面合同上大做文章,编制形形色色的假合同到处招摇撞骗。

某厂张科长到某市参加五金定货会,眼看订货会即将结束,张科长带来的产品仍无人问津。正在这时,一位衣着入时的中年人走上前说道:“本人姓王,是某市五金销售公司的业务主任,公司总经理想着大批购买贵厂的产品,不知价格如何?”张科长一听有大买主并看到对方签有总经理大名的法人执照,忙把对方请进一家豪华酒店,签下了合同,并规定了货到付款等条款,10万副该厂的产品迅速发往某市。一个月后,当张科长前来催款时,该五金公司早已人去楼空。后经法院调查发现,该公司刚刚成立半年,总经理却已死去达3年之久!原来这是王某利用死人名字办理法人执照、成立皮包公司,专门进行诈骗活动。

某建筑公司李经理有个哥哥在哈尔滨工作。一天,两个哈尔滨人来到该公司,自称是李经理哥哥的朋友,并交给李一封信,信是李经理哥哥写的,说这两个人是其朋友,做钢材生意,如有兴趣,不妨进行业务往来。李经理比较市场行情,觉得有利可图,且是自己亲哥哥介绍来的,毫不犹豫地签了金额高达3000万元的合同。按约定,建筑公司预付款200万元。之后,预料中的钢坯始终没来,李经理急得亲自飞到哈尔滨,找到该公司,公司还在,但里面空空如也。公司承认确实没有货源,李经理说:“那你们把我的200万元还给我。”对方倒也坦率,说:“我们公司的货款也被人骗了,债主天天来逼债,只好借你们的款抵债。”听了这话,李经理一阵头晕,当场栽倒在地。

“媒子”做饵,贪心人上当

据《扬子晚报》报道:“1998年3月28日早上午9时许,南京刘女士骑车回娘家过周末,被一瘦男子拦住说:占用你宝贵的一分钟,我有台湾亲戚给的“不老丹”,若能推销,回扣极高。这时迎面走来一胖男子。胖男子一听此话忙说:我银行有熟人,先鉴定一下。瘦男子从内裤中取出一颗蓝色胶囊形“不老丹”,给两位过了目,便一同来到一农行储蓄所门外,胖男子进去喊出一人,此人一看“不老丹”失声说:是真的,能值8万元,银行收购的。说完就回了储蓄所。胖男子低声对刘女士说:“刚才我熟人说,实际能值12万元,你不要吱声,多出的4万元,我们俩人平分。现在我们赶紧准备钱,刹他价买下,再到银行卖。刘女士急速“打的”回家中,向嫂子借了4000元,交给瘦男子作抵押,自己便拿了一颗“不老丹”奔向储蓄所。储蓄员告知:根本没有“不老丹”。细心人查看:原来只是3元一颗的“金华素”洗发丸。

社会上设置以“媒子”做饵的骗局不在少数,有些人并非不知,然总是屡有上当者,主要原因是行骗者总是能抓住被骗者的一个人性的弱点——贪!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