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2月25日
头版
01

矿山尖兵

——记省优秀青年岗位技术能手朱开旺

朱开旺,这位韩城下峪口矿运输区工人出身的技术革新尖兵,人虽瘦小,但浓眉下一双有神的明眸,却显得多了几份精神和灵气。和他研制的用于掘进巷道支护的前探梁一样,在探索矿山井下技术革新的前进道路上,朱开旺攻克了无数困难,顶住了诸多重压,堪称钢铁脊梁。

今年37岁的朱开旺,扎根矿山已有15个春秋了。1983年,高考落榜的他从山阳县只身来到韩城矿务局下峪口煤矿,当了一名农民协议工。此后在采煤工岗位上的漫长十年里,他不但要用自己菲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和供两个弟弟与两个妹妹上学,还要省吃俭用攒钱购有关采矿、机械设计等30多门专业书籍,以便利用业余时间潜心攻读,去圆他的大学梦。这期间,朱开旺作了20余万字的笔记,并结合工作实践,撰写调研、科技论文19篇,其中有7篇先后见诸局级以上刊物。由于他勤于学习,善于思索,勇于实践,赢得了队领导和工友们的啧啧赞叹。后来,朱开旺在采煤班长、副队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

1993年,已转为全民合同工的朱开旺由采煤队调到掘进队。工种的变化,给了他又一次新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同年7月,他在一次组织本班工人架设永久支护栅时,不幸被顶板上掉落的一块矸石砸伤。在住院治疗的10多天里,他忍着剧烈的疼痛,不时地回想起空顶作业时,那一幕幕险象环生的情景。他默默地念叨着:作为一名普通的掘进班长,保护自身和工友的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正是从这种善良的愿望出发,朱开旺开始走上了艰难而苦涩的技术发明之路。

凭着在采煤队打下的理论基础和积累的工作经验,出院后的朱开旺立即找到了煤炭科教司出版的《顶板管理资料汇编》、《机械设计基础》等好几部高等学府使用的教科书,如饥似渴地啃读。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放弃了看电视、逛大街、闲片等几乎所有娱乐消遣活动,眼睛上却多了一副近视镜,视力从1.5很快降到0.5。通过学习,朱开旺发现,国内外当时已有的30多个种类的“掘进临时前探支护”,基本上可分为长梁结构和铰接结构两大类型,两者都不能同时起到前探和防倒的作用。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带着这个问题,1994年4月,朱开旺斗胆给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朱德仁院长去信询问有关情况。这封信后被转到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并肯定了他的研究价值。同年10月,开旺又专程拜访了西安矿业学院吴绍倩教授,还有幸参观了该院的大型实践室,受益匪浅。返矿后,仅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为绘制图纸常常绞尽脑汁,短短两个月间,他就用完了500余张制图纸。经过艰难探索和实践,1995年初,朱开旺成功研制出KFJT——I型防倒前探梁。

朱开旺发明的KFJT——I型防倒前探梁,彻底解决了掘进工作面空顶作业的问题。不仅使工人的人身安全和工程质量有所保证,而且单就一个掘进头计算,每年可为矿节约材料费24万余元,还可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1996年,该发明获得中国专利,次年又获华中国际最新技术银奖。

1997年,朱开旺又研制出适用于T型和U型棚两个类型的“前探梁”共六种系列产品,研制出可调式移梁器。1998年,他又成功试制出GSD——98型钩式上道器和液压弯道器,并于11月份开始申请国家专利。

“开技术先河,图矿山兴旺。”这是朱开旺诙谐地对他的名字的诠释,更是他工作信念的真实写照。1995年以来,他多次出席局先进表彰大会,连年荣获局技术标兵、优秀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称号;去年又荣获“陕西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的桂冠。 (姜会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