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第三状态”
孤灯下
新名词越来越多,单就疾病而言,就有许多前所未闻的花样。也不能全怪我辈孤陋寡闻,实在是“这世界变得太快”。试想华佗、李时珍之辈杏林高手,又怎么听说过艾滋病、帕金森氏病呢?这是时代发展了的象征。而最近科学家又发现了一样新东西: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一种似病非病的中间状态,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多梦、烦躁、易怒等等。它既不能算是健康,也不能算是疾病。发现者给它起了一个雅名,叫做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
我不是医生,对这个新生事物知之有限。然而世间万物,其理相通。如果抛开生理的角度,从社会意义上去考察一下,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和事,都处在“第三状态”。下面试举几例,以证明在下并非痴人说梦。
先说说一些为官者。——为官者,因为比一般人站得高,所以先落入视线,或者按论资排辈的常规,放在前头,都是可以理解的。自古的习惯,爱把“官”分为两类:清官和贪官。清和贪,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即不清必贪,不贪必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大部分为官者恰恰不在这两种状态里,既不清也不贪,或者似清非清、似贪非贪。你说他有问题吧,他清白得很,没有受过贿,没有挪用过公款;你说他没问题吧,他平时吃吃喝喝都很排场,出手十分大方,到家里一看,装修也颇豪华,显然不是工资表上的数目能撑得住的场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人们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 ——现在当然清楚了,他们处在第三状态。
再说一些普通的上班族。在某些工厂里,有这样一种人:整天看见他捣鼓这个、捣鼓那个,听说上个月才在外地做生意发了一笔,前几天却又见他在路边摆摊子。可要问他上班没有,他的回答又一本正经: “一直上着呢,班还能不给人家上!”去单位一打听,一年到头同事也难见他几回,顶多领工资的时候露一下脸。然而单位里成天查纪律,这个扣了奖金,那个挨了批评,他却安然无恙,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时想想也实在想不通。现在茅塞顿开了,这种人也属于第三状态,处在上班与不上班之间。
以上两种说的都是人,其实有许多事也处在第三状态。你说它合理吧它明摆着不合理,你说不合理吧,它却又“合理”地存在着,并且到处盛行。比如一些伪劣产品,一些虚假广告,一些欺诈性的服务,一些莫名其妙的收费。关于末一条可以举几个微小的例子:比如一些公用电话的收费、看自行车的收费、公厕的收费,虽然说起来都有明文规定,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既不按规定行事,却也不十分离谱,被巧妙地控制在可以勉强接受的“第三状态”。
前面已经引用过科学家的话,即第三状态并不算是疾病,只是不健康而矣。而且科学家还发现,这种第三状态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持续的时间可能很长,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终生。也许我的脑筋有点跟不上时代,科学家的这些说法我一时还难以接受,因为我总固执地认为:不健康就是有病。但我当然不会比科学家更聪明。所以我只能说,与其处在第三状态,还不如干脆病了,因为病了可以治疗,重返健康。要是一生都处在第三状态,那么这个人到死也不会有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