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摄大山魂魄捉自然精灵
——读张迟的画
田涧菁
张迟其人,大山之精灵,花卉之鬼魂。嗜酒如命,举杯邀月,或与峭壁对酌,或与陡崖共语;溪涧低吟,潺潺缓缓;洪波咆啸,排挞而去;见山则拥而眠,触树则抱而卧;然后,铺纸石上,挥笔云间,蘸清泉以拈墨,拧野草以着色,初画似石鲁,再画得其韵,后又画来,得仙人之气,参破禅机义理,遂自成大家。
张迟的画,山有形,水有声,树飘风,鸟共语;藏哲理,悟人生,颇有“月照万川,万川映月”之义。
诚然,一画一天地,一叶一片情,咫尺之景,写万里之遥,方寸之间,见浩然心胸。张迟对其师石鲁,深怀崇敬,感念颇深,其师逝去,悲痛有加,临窗写照,作“补天去矣”图,笔墨间有泪如倾;皴莎中似哭声浩荡;章法似乱,而乱中有序,有如峻岭葱浓,苍崖独立;又像云烟千重,仙人驾鹤飞逝;石鲁在天之灵若观此画,当慰藉含笑于师生知遇之恩了!
张迟喜欢画荷,有“高塘翠雨、横塘吟秋”、“风荷”为证。在这些写荷的画图中,寄寓着一腔幽思;秋风劲凌,却助荷吟咏;翠雨如滴,含苞之荷欲放;荷花,高洁之物,出污泥,塑劲骨而不染尘;历代画家莫不钟情;张迟虽借鉴前人,却别有心会。因之,他的荷,凛凛然,峻峻然,霜浸雨淋,欣然面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历经过人间劫波,战火纷纭,是非缠绕之后,自生平常心平常态平常意绪而为之。张迟尤喜画山画水,山是大地之骨,水是大地血脉,骨血融汇而有树木花草,有荣枯,有春华秋实、有浓淡、有纤细、有虚与实、幻与真、显与隐、形与迹、光与影、明与暗、相依相生,互补互存;他那《黄山半山寺》、《太白横绝》等等;苍山叠翠,危崖横木,秋水共长,云天一色,春日融融,秋日澹澹,山之峻雄,木之媚秀;其间溪流淙淙,鸟鸣幽林;白云出岫,谷风绕梁,人人画图,羽化登仙,心驰神往,生命与之共长久,利禄功名转眼空;而近年所作《秋岭增寒听弱声》,《晨钟暮鼓在高崖》,笔法更为老到成熟,技艺越显不经意中之精;其实,我最喜爱他那《醉写紫藤》几帧,藤绕雾缠,苍颜劲骨,风已萧萧,雨已飘飘,冷也无谓,热也无谓,自得其乐,无愧心灵,不媚不俗,不故作高雅之态,也不萎身低庸之中,平平常常,多自然之气,少做作之风。
画意在心灵,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就中国绘画艺术来说,源远流长,史迹斑斑,顾恺之强调“传神写照在阿堵中”,正是“形神兼备”的较早提示;张迟君之画山画水画花画草,自有胸臆其间,也真有山我两忘,花我两忘之境;前者如“悲师图”,后者有“风荷”。倘若信笔画来,意留其中,物我两忘,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也还是近年来事。画品人品两两相融,是他努力攀登的阶梯,也是他成就如此事业的妙谛;
诚然,神形兼备难,难在意绪才情,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 (李渔语)张迟为人豪放爽朗,与朋友交情胜于才,绘画时却才胜于情,因其寄情山水,便显才于山水,尽管世所知者甚少;细观其绘画, “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从心所欲,运转自如,不为物役,不为法死,变化无穷,巧妙由人,大是难得。我与张迟初识,知之不深,因老友匡燮引荐,有幸得会,愿他汲山之菁华,水之灵性,于绘画中有更高的成就,是为至幸。
九华山(写生)
张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