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难见真情
——记渭阳柴油机厂工会主席张连琪
“企业困难,贫困职工更困难!我们工会干部,要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是渭阳柴油机厂工会主席张连琪的口头禅。近年来,他带领厂工会的同志,风雨无阻,踏冰冒雪,走访了陕西省境内230多户困难职工,足迹遍及旬邑、长武、千阳、陇县、洋县等12个县。
在渭阳厂工会会议室的墙壁上,一个写着“帮困献爱心”五个大字的玻璃牌匾特别引人注目,送匾的是302车间老电工齐义祥。老齐今年55岁,家住在宝鸡县旱塬上的桥镇农村,由于妻子多年患精神病,两个孩子上学,经济非常拮据。他们家年久失修的破瓦房被灶烟熏得黑乎乎的,在屋顶上的破洞处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时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张连琪得知后,亲自到齐家走访过七八次。他积极与老齐所在的车间以及厂运输处协调,决定为齐义祥家盖新房。建房款3000元是厂里给筹的,厂里的旧砖、旧门窗也拉上送去了。施工缺水,厂里又派车用汽油桶拉着送到建房工地。从现场考察、定方案、筹资金到派车运输,都是张主席亲自张罗的。三大间新房落成后,齐义祥满怀感谢之情,和工友们敲锣打鼓,给厂工会送来了致谢的牌匾。
一个风寒雪冷的下午,张连琪从临潼农村家访归来。他浓眉紧锁,动情地对同路的工会干部说:“真没想到,为军工事业贡献了大半辈子的老职工,退休回家还得卖血求生。这是我们的失职啊!”他们这次家访的职工叫赵有斌,家住在临潼县周一村。老赵家中有七八十岁的老母,老婆没有固定收入,两个孩子上学,30多岁的大儿子是个弱智儿。一家6口人,就靠老赵本人二三百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张主席去家访时,看到赵家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住房破旧不堪,雪花从破墙洞里直往屋里卷。听村里人说,为了交电费、浇地款和化肥钱,赵有斌曾6次进城卖血。身临此情此景,张连琪的心震颤了。回到厂里,他在厂工会会议上决定采取三项措施:帮赵有斌发展家庭养殖,创办家庭果园,建造新房子。接着,由工会给赵家送去救济款,还从扶贫基金中贷给7000元。为了帮扶这户困难职工,张连琪从宝鸡到临潼奔波了十多个来回。现在,赵有斌家的160棵梨树已经挂果,盖起了一砖到顶的三间大平房,还养了4头猪,30只鸡。老赵逢人就说:“张主席为我把心操扎咧!”
其实,张连琪为之操心奔忙的何止是这两户困难职工?渭阳厂由于多种原因,已连续亏损十年,困难职工人数较多。现在全厂5400名在册职工中,有下岗的1800人,困难职工800户,特困职工300户。连任四届渭阳厂工会主席的张连琪心系职工寒暖,家访时常为穷哥们揭不开锅而伤心落泪。在他的倡导下,厂里建立起三级送温暖网络,完善了困难职工档案。多渠道全方位地为困难职工排忧送暖。他和工会的同志一起动手缝制新被褥,在寒冬腊月送到40户特困职工的手中。为了帮助200户困难职工度过难关,他带领厂工会的干部,登门送去米、面、油等实物9000公斤,送去救济金85.1万元。经张连琪与工厂有关部门协调,先后帮4户家在农村的无房职工盖起新房,为6户特困职工制订了脱贫计划,采取“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办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在这次记者采访中,从厂领导到一般职工,对张连琪赞不绝口。但见到张连琪时,他却一再说:“送温暖基层比我做的工作多,应该采写他们,送温暖也不是一个人的事,这是厂领导一班人的共识,是我们的共同行动。”是呵,正是因为渭阳厂领导一班人心中有职工,职工们也就理解厂里的难处,在工资拖欠的情况下仍全力支持企业实施的各项改革,用艰苦的拼搏,遏制住了经济效益继续下滑的趋势,使渭阳厂驶上了顺风道。本报记者杨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