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梁建增:如何走进“焦点访谈”
文/郭鲁民
从1994年4月1日创办起,《焦点访谈》已经昂首阔步日行千里地走完了他的第五个年头。在这不太长的时间里,《焦点访谈》不仅为推进改革作了大量的工作,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不仅为惩治腐败横刀立马,创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反映民间疾苦,伸张正义打开了一扇通天之门。
然而平民百姓怎样才能走进这扇大门,一如回到家里面对亲人,倾诉他们心中的希望和不平呢?
在此之际,我们把梁建增同志请到邯郸广播电视局举行讲学和座谈,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他进行了详尽的解答。现根据记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为民请命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认为中央电视台应该创建一个关注社会焦点的节目。于是,五年前的一天,丁关根同志和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同志谈起这件事,杨伟光同志非常赞同,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要求正式下文。文件下达之后,杨伟光立即责成新闻评论部,选择精兵强将,很快将《焦点访谈》摄制组成立起来。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节目质量和工作效率,大胆地采用国外盛行的,人、财、物一统的制片人制。应该说,这是我国首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制。总制片人由年轻有为、敏捷稳健的新闻评论部副主任梁建增同志担任。
梁建增上台伊始就不断告诫自己,人民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必须首先树立民意意识,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事实证明,他不负众望,办到了人民群众的心上。
揭露多了怎么办
不论从舆论监督的方面讲,还是从关注热点的内容看,批评报道是不可缺少的。从传统观点来看,新闻报道曾一度内部掌握批评报道不超过三分之一。《焦点访谈》如何掌握好批评比例这个“度”,即使是节目开办一个时期之后,仍然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此之际,朱镕基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闻报道要正面为主,什么叫正面为主?是99%,还是78%,还是51%?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几百分钟,批评报道只有几十分钟能算多吗?因此不要限制,只要它能够起到好的推动作用就好,我觉得批评不良现象能起到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并举例说国务院有一个秘书长下去办事,群众说你要办错了我就去《焦点访谈》告你,可见它还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嘛!他曾说我们每天批那么多文件,难道都正确?还说过什么时候也给我们曝曝光。
安徽省的一个粮库去年把稻草放在粮食下面,以少充多,骗过了前去视察工作的温家宝同志。后来又花了几十万元调来大量粮食,欺骗朱镕基同志。《焦点访谈》知道后,打算作个节目。但出于某种考虑,计划把朱镕基的名字用“某个领导”的提法虚化一下。朱镕基同志知道后对他们说,你们就说我受骗了,别说“某个领导”!
丁关根同志也对《焦点访谈》十分关心,鼓励他们“不要怕字当头”。
有中央领导的支持,他们的胆子大了,路子明了。用他们的话说,舆论监督要的是建设性思维,目的是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作节目要有民意基础,只要产生积极效果就是正面报道。
帮哑吧说话,扶瞎子过河
虽然近些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在个别地区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少数坏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对党的形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在少数腐败分子掌握权力的基层单位,势必造成一些群众有苦无处诉,有怨无处告的不正常现象。于是,新闻媒介的肩上就多了一项责任,揭露和批判社会丑恶现象。
用梁建增的话说,《焦点访谈》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报道真善美,批评假丑恶,替无权无势的人伸张正义。也就是他们形象化的两句话:帮哑吧说话,扶瞎子过河。
五年来《焦点访谈》已经作了1700多期节目,有不少是为广大群众说话的,比如揭露309国道乱收费问题的《“罚”要依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惩治腐败,维护行业秩序和凝聚人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司机同志与上级部门的欢迎和肯定。
打就打“活老虎”
其实多数老百姓弄不清楚《焦点访谈》到底要什么样的题材,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冤情才能够得上《焦点访谈》?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写了很多信为什么不被采纳?同样不明白中央电视台东门口那多么上访的群众手里拿着厚厚的材料,甚至还高举着血衣,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
其实问题很简单。
社会上的确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焦点访谈》只有一个,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信访、纪检和司法等渠道来解决,个个都想依靠《焦点访谈》,是不现实的。
《焦点访谈》有着自己的选题标准: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梁建增同志解释说,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只有三项条件都具备了,才能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引起广泛的共鸣,才能切实得到解决。否则,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会使群众怨气更大,腐败分子更加猖獗,甚至引起社会混乱,与我们的初衷适得其反。
在这个问题上梁建增直言不讳地说,他们是有教训的。因此他说选择题材时要有前瞻性,感觉能够解决的才能报道,否则就要走弯路。他特别举例说,在“联通何时才能通”的问题报道之后,遭到朱镕基同志婉转的批评,朱镕基同志对他们说,这个问题很复杂……显然他们报道的时机尚不成熟,明显超前。
《焦点访谈》每天收到许多来信和电话,为什么真正采用的却很少呢?他说因为大多数来信感情色彩非常浓厚,而事实根据却不充分,同时也缺乏应有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他告诉我们现在的新闻观念正在更新,过去讲究“TNT”,即今天的新闻今天发;现在流行“NNN”,即现在的新闻现在发。虽然目前条件所限,还做不到现场直播,但他们特别注重捕捉正在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已经结束的事件。用他们的话说,多打活老虎,少打死老虎。
因此,他们规定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尽快在下期节目中反馈给观众,或者在一个时期之后,作一个集中反馈。从而使负面报道产生正面的效果。
坚守最后防线
毋庸讳言,很多批评报道在当事单位和个人的阻挠和收买之下,常常命运多舛,未及和观众见面,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样,《焦点访谈》也常常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阻挠,但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坚守着最后的防线。在《“罚”要有法》拍摄之后,某当事人为了阻止播出,偷偷地将2900元钱塞进记者的提包。万万没想到钱被如数寄了回来,节目照播不误。梁建增告诉我们一是记者遵守纪律,二是节目的播出权不在任何个人,而在编委会。
用梁建增的话说,《焦点访谈》虽不是包青天,不能包打天下的全部官司,但也不是菩萨心肠,慈善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