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未经职代会审议的工资改革方案引起了职工的异异,企业领导却从为好心不被理解。省沙棘食品实验厂的一个小小风波由此却引出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企业工资改革究竟由谁说了算?
4月下旬的几天里,本报维权热线接连收到近20个投诉,都是反映他们所在企业——陕西省沙棘食品实验厂,在未征求职工意见和通过职代会讨论通过的情况下,由行政单方面出台了一套工资改革方案,伤害了一线职工利益和感情。工资分配事关职工切身利益,这件事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记者的高度重视。
为了了解情况,记者当即数次与厂方联系,被告知由于忙于生产,领导都未在厂。
5月7日,记者再一次来到这家工厂。在厂办被告知厂里厂长、书记均外出办事,工会主席推销产品也不在。
为了摸清情况,记者便同厂内一位管理人员交谈。这位不愿姓名见报的同志告诉记者,此次工资改革方案确有其事。但他强调这一国企现正在搞股份制改制,董事会今年2月已经成立,新公司职代会尚未组建,故原则上由董事会决定大小事务。而此次工资改革系根据有关法规规定的企业自主权制定的。根据这一方案绝大多数职工不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且有一定提高。新方案因为主要以岗位贡献作为考核依据。告状的这些职工仅是少数个别人,他们主要意见是工资不愿与成果挂钩。
之后,几番向厂里打电话,对方询问记者身份后告知领导不在。留下记者办公室电话号码,也一直不见回音。记者无奈又找到其上级省水利厅的工会,省水利工会主席姜晓军表示将迅速了解这一情况。
几天后,记者案头的电话响了。
厂长刘建业在电话里称:该厂以前实行的是工资加奖金的老工资制度。从1996年以来效益下滑,已经连续4年亏损。新工资方案从1995年便开始酝酿。这次企业改制,在人事、工资方面都作改革,便先从工资改起,指导方针是按岗位、技能工资这一方向出发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不干一个样的弊端。
关于工资方案内容,刘厂长颇感委屈。他认为一是工资标准严格按国家文件制定,国家文件规定领导可高于职工年均工资2至3倍,他们测定的仅为1.8倍;二是此次试行方案有利于一线职工。这是因为原先操作工全为计件工资,无岗位工资,在生产淡旺季落差较大。这次专门给制订了每月120元的岗位工资,目的是保证这部分职工在淡季收入不低于生活线。此次从4月份开始试行的新工资方案主要牵扯到一个车间,因为这里操作工大多是临时工。正式工多在辅助岗位上,关键岗位上仅有个别人。通过测算职工总体是收益的。
至于工资改革出台程序,刘厂长讲在制定这一方案时,厂里开过两个座谈会。起草过程中,工会主席因家里有特殊情况未参加,在最后审定中参加了。但厂里没有召开职代会进行审议。
5月27日,从省水利厅反馈回信息:该厂工资试行方案试行两月后停下,到6月份开职代会讨论。
省沙棘食品厂新工资方案问题由此大概可以暂告一段落了。但它带给人们的思考却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本报记者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