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新秀何时露峥嵘
文/沈包马
随着希尔顿全国男篮甲A联赛规则的改进,各队中20岁左右的“小字辈”纷纷浮出海面,在激烈对抗中一展身手。比赛胜负一方面取决于谁的主力队员或外援更强,另一方面也开始受到板凳深度——替补球员水准的左右。本赛季共有43名1977年及以后出生的队员,占全部参赛队员的26.9%。他们中虽有人成长为主力甚至首发,但总的来说非常有价值的新人却是凤毛麟角,原因之一是他们很少有机会上场展示才华。
上海队的姚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尽管他只有18岁,因伤而没能打满整个赛季,但他显然具有非凡的潜力,在技术统计表上,他的盖帽列第二,篮板列第十三,扣篮列第十四。如果这位已窜到2.25米的小巨人能够打满全部比赛的话,其个人单项名次肯定还会更进一步。他的才华展露得益于上海队对他的大胆启用。八一队的陈可则是主教练王非在本赛季的最大发现。在队伍主力球员连续征战状态不佳时,他取代刘强成为首发箭头,其稳定的表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志得到了认可,若论综合实力和在场上的作用,陈可堪称本赛季希尔顿联赛的最佳新人。
江苏南钢队的张成也是一名可造之才,而且得到了队里的重用。他能里能外,三分奇准,且进攻欲望强烈,假以时日,他有资格充当胡卫东的接班人。只是他状态不够稳定,临场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对吉林队一战中,张成独得49分,而在尔后的对北京首钢京师的比赛中,他仅拿到9分。这种表现其实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象八一队的遇俊锴,首钢队的焦健等人也多是一战成名,其后又变得普普通通,给人“昙花一现”之感。
在本赛季新秀难露峥嵘并不意外。在联赛变得日益激烈,场场比赛都以“获胜就是一切”的思想武装起来的球队,理所当然只会让老将以及外援担当场上主力。另外,联赛“选秀”制度的不健全也使一些有资质的新人难以登堂入室。问题是,那些既打不上球又不能谋求其他出路的板凳队员,一个赛季下来就可能在技术水平上一落千丈,更不用说比赛经验和获胜信心了。这对中国篮球未来产生的影响,着实令人忧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篮坛,重视新人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