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6月04日
头版
01

当年朝鲜战场上,她作为志愿军第九兵团的一名女翻译,亲自审讯过一名美军战俘。30年后,她随团出国访问时,却同当年那位战俘意外重逢一

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文/云帆吴德陈震怀

前不久,笔者来到南京某干休所采访著名军队作家艾奇老人。采访中,艾老谈到他的夫人、原志愿军第九兵团英语翻译刘禄曾老人的故事,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于是非常偶然地采访到这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从资产阶级小姐到志愿军女翻译

1928年,刘禄曾出生于上海。父亲刘汉生和叔父都是大上海一家知名银行的主管。1947年,刘禄曾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与上海圣约翰大学齐名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

1949年5月,在全国人民纷纷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潮中,刘禄曾报名参加解放军文工团。因为是“资产阶级”出身的小姐,被拒之门外。次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上,由于抓到美国俘虏语言上无法沟通,缴获战利品无法识别,吸收英文翻译人才便成了当务之急。于是,英语口语水平过人的刘禄曾如愿以偿领到了宽大厚实的棉军装,成为志愿军的一名副排职军官。

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1951年夏,在朝鲜中部一个叫“球场”的山区村镇的废墟地。驻扎着我志愿军第九兵团部机关。刘禄曾就在兵团政治部敌工部任女翻译。随着第五次战役的胜利,大批美军战俘被押至这里。

詹姆斯·柏特纳就是在这时被俘送到兵团部来的。刘禄曾从押送俘虏的战士口中得知他是美陆战一师入伍不久的一名新兵。第一次上战场,一枪都未放,就在小小的战斗中失误当上了俘虏,而且是我军打扫战场时零星集中起来的。

在战俘营,刘禄曾发现詹姆斯有点“油气”,经常歪戴帽拖着鞋走路,没精打采,就专门提审了他。原来,詹姆斯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人,从小就信仰基督教。他说:“上战场前,随军牧师虔诚地为我们做祈祷,还特意拍拍我肩膀说:詹姆斯,放心去吧,上帝与你同在,我每天为你祷告。可在现在呢,我还是进了战俘营。”战争的失败,使他对基督教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两天后,这批俘虏准备后送,突然一名志愿军战士报告刘禄曾:“有个高个子俘虏表现不好,昨晚不肯出去背粮。”她赶去一看,是詹姆斯,他躺在床上不肯动。刘禄曾伸手一摸,他额头有些发热,原来是病了。她又匆匆忙忙找来军医为他诊治。同时,将情况报告领导,战俘营长特别批准詹姆斯不用背粮,并在后送时,可以乘车不必走路。当把情况告诉詹姆斯时,他愣愣地看了刘禄曾许久,眼里溢出了点点泪光。

下午,詹姆斯主动找她说话,建议用木材在驻地空地上搭成P、〇、W三个英文字母(prioner of war战俘)。他说:“美国飞机看到这三个字母,就不会来轰炸了!”虽然刘禄曾没采纳,但她已敏锐地发现詹姆斯的细微变化——开始尽力帮助志愿军了。后来,刘禄曾看到一个志愿军小战士正用食指刮詹姆斯的大鼻子,逗着玩,她对小战士说:“刮鼻子是侮辱人格的,违背我们优待俘虏的政策,以后不能开这样的玩笑。”

在刘禄曾的帮教下,詹姆斯在战俘营里,积极向墙报和油印小刊物投稿写文章,并把生活详情写入家书寄给大洋彼岸的女朋友——他唯一的亲人。在墙报上,他写道:“在被俘前,我对志愿军的态度非常敌对,因为我被告知将受到虐待,而事实却完全相反。经过战俘营生活的亲自体验,才知道志愿军对俘虏的宽大政策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我没有被当作战俘,而是当作朋友。给予我这种启蒙教育的,是最早审讯过我的一位女军人。”

后来,詹姆斯被送志愿军总部战俘管理团,刘禄曾还多次打听他的表现和变化,关心他的生活情况。遗憾的是,1953年刘禄曾被调往志愿军第24军任翻译,就同詹姆斯失去了联系。朝鲜停战和平谈判前夕,刘禄曾参加遣送美军俘虏的工作,但仍没见到詹姆斯……

在纽约,与“敌人”意外重逢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30多年后,刘禄曾以其精湛的英文,被任命为国旅南京分社美大部经理。此时,恰逢86岁高龄的著名女教育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吴贻芳博士赴美访问,刘禄曾被指定随团外出。在美期间,她随同访问了华盛顿、纽约、费城、旧金山等7个城市,同时拜访了在美定居的中学、大学的同学。

一个明朗的初夏早晨,老同学武明贤邀请刘禄曾到曼哈顿她自己开的荷花餐厅吃午饭。饭后,她们一同驱车到当地的白罗克博物馆参观,巧逢博物馆工作人员每月一次的聚会。馆长得知刘禄曾是中国来的客人时,非常热情,执意要留她参加聚餐会。

会餐非常丰盛,一位法国厨师还特地做了一道中国扬州炒饭。席间,大家举杯互致问候,气氛十分热烈友好。忽然一位身材略胖的美国男子跃入刘禄曾的眼帘。他高个子,棕头发,蓝眼球,高鼻梁,尖下巴。刘禄曾忽然心中一动,觉得十分面熟,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

几乎就在同时,这位美国人也猛地注意到了她,他大步穿过人群,走上前来,激动得嘴唇都有些发颤,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请问你是中国人吧?是刚来还是定居很久了?”听完刘禄曾的回答,这位美国人猛然靠近一步,紧紧地握着她的手,用变了调的英语高声对她说:“你姓刘。还记得吧,在朝鲜战场上,在志愿军战俘营里,圣诞节时,你发给我的红底上写着‘和平’两字的小礼物,至今我还保存在家里呢!”

“你是……”刘禄曾有些愕然。

“詹姆斯·柏特纳。”他说出了名字,一下子就唤起了刘禄曾的记忆。刘禄曾也激动了:“詹姆斯!真的吗?真是你吗?”她被紧握的手也颤抖了。两双曾经手握钢枪进行你死我活战斗过的手竟这样握在了一起。

刘禄曾与詹姆斯的故事在宾客中传开后,人们争先恐后举杯向她问好,整个大厅都沸腾了。

“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

阔别30年,刘禄曾和詹姆斯这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还会再次重逢,心中不由激情澎湃,感慨万千。作为昔日战场上的敌人,今天重逢的异域朋友,他们更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

“我们终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这里重逢了。”刘禄曾感慨万分。

“是啊!这真是一次十分美好的相会!人类本来就应该这样友好往来的,可是,当时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全被那些战争疯子破坏了!”詹姆斯深情地长吁一口气说:“现在我懂得了,中国人民是真正热爱和平的,是真正的朋友。人民都是不希望战争的。”

席间,詹姆斯悄悄地告诉刘禄曾,30多年前,他在战俘营中日夜思念的那位心上人——他的太太至今还不知道他当战俘的那段历史……,他说,但愿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随同那段“不愉快”的战争,永远成为历史。这两位在战场上“结缘”的朋友的手再度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

采访快结束时,刘老依然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窗外,和熙的阳光照射大地,人群、车辆川流不息,一片繁华。刘老双手合十衷心祝愿世界和平。她说,她曾是军人,懂得军人的最高境界是消灭战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