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进敬老院享福去
——渭南市临渭区职工幸福院见闻
文/杨明洲
最近,记者走访了几家敬老院。在渭南市临渭区职工幸福院里,还广泛接触了不少住院的老人。采访中使人深深感受到,现在老年职工中已悄然兴起一种新时尚:不靠儿女奉养,到敬老院享福去。
这是渭南市区西南京路70号的一个小院落,白瓷砖贴面的两层小楼,整齐干净,幽雅宽敞。院内摆放着数十盆鲜花,鸟笼中的鹦鹉、八哥、画眉鸟叽叽喳喳,老人们或打拳,或打牌。在老人娱乐室里,四位银须白发的老者正在“垒长城”。还有两三位“观战”的。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91岁的寇志堂老人。他的儿子在广州,女儿在潼关。问到他住幸福院的感受时,老人哈哈一笑:“啥心都不操,和大伙玩玩麻将,打打拳,拉拉家长,比在家里舒心多啦!”
“开始我儿女们反对,我就自己带着换洗的衣服来住了!”满头白发的石志坚老妈妈,高兴地给记者作自我介绍。她今年82岁,丈夫陶志录当年是杨虎城将军聘的武术教官。1993年丈夫去世后,尽管家中有五儿二女,孙子重孙十六七个,但儿孙们上班后,石老妈妈就感到孤独和寂寞。去年9月住进职工幸福院后,她和同室的两位“老姊妹”同住同乐,有说不完的话,精神比在家里强多了。这里早晚是关中人的家常饭,中午是面条、水饺、麻食等花样饭轮着来,老人们吃得既可口又实惠。今年春节,石老妈妈还是“乐不思蜀”,仍住在幸福院没有回家。儿孙们来拜年时,食堂的女服务员特意为他们做了一桌祝贺春节的“团圆宴”。
在一楼的“福寿阁”,鹤发童颜的柳凌汉老人正戴着老花镜,凝神阅读一本厚厚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老人告诉记者,他今年82岁,是原西安市服务公司退休职工,儿子也在西安工作。去年9月柳老来幸福院看望一位老朋友时,看到这里比省城还惬意,就一直住了下来。他爱看书,爱下棋,生活还满丰富的。在谈话间,老人还从挎包里掏出一个复印件。上面有几行清晰的行书钢笔字:“学习学习再学习;到前线去学习!到农村去学习!到群众中去学习!到军营去学习!到学校去学习!(赠)柳凌汉同志,周恩来。”柳老说,那是1938年3月召开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作为陕西爱国学生代表去武汉出席会议时,当时在武汉从事统战工作的周恩来特意为他题了词,原件已作为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了。
在这家职工幸福院里,还住着两对老夫老妻。一对是原渭南市计委干部老李和老伴,两人都68岁了。老李患老年性痴呆症,曾多次走失,急得家里人没办法。进院后有老人们相互关照,还有服务员们操心,老伴比过去轻松多了。另一对是区二轻企业退休工人王字定老两口。王师傅的老伴67岁,患脑血栓10多年了,去年11月又作了胆囊手术。因子女们忙于工作与生计,两位老人在家中生活难以自理,刚出医院他们就作出住进幸福院的选择。王老爱看电视,爱哼秦腔,下午用手推车推着老伴在院里散心,偶尔也吼一段秦腔。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服务态度好,一个人一月吃住不到300元钱,个人还承受得起。
据临渭区工会的同志介绍,现在老年人已经占到全市人口的20%,老年人的安置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区工会便决计办一个职工幸福院,由区工会出纳员王东芳任院长。因经费困难,暂定租房开展业务工作。幸福院在区民政、残联的支持下,于1997年3月开业以来,进院的老人已有五六十人次,院内现住老人23人。西安灞桥区87岁的农民张世轩、华阴农场老农工董中正,慕名来这里欢度晚年。一位86岁的胯骨骨折的李老汉,也由子女送来了,幸福院安排20岁的服务员高峰做“特护”。小高白天为老汉送汤送饭,扶起扶坐,端屎端尿,夜里就睡在病人身边,随叫随到。李老汉的孙女说:“爷爷愿意来住幸福院,他在这里我们也放心。”
记者采访时,为老人们忙里忙外的王东芳院长正在接待渭南人寿保险公司的客人,客人们打算为职工幸福院捐助2000元。秦牛锅炉公司、区工商行和科星电器公司,也曾给予幸福院大力支持。为这里捐助的,还有省劳模王秀霞、全国劳模雷仁义和五里铺村村民。王东芳女士说,如果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他们将重新划地,建一个宽敞舒适的职工幸福院,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广大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