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7月30日
头版
01

繁华、喧闹、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有的人削尖了脑袋,想方设法跻身其中。而有的人,则宁愿舍弃都市生活,到贫穷、闭塞的农村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

大山深处的都是女孩

“到了,到了,前面就是那个希望小学”,随行的枣园乡教办的同志大声说。机动三轮在山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我们都有些昏昏欲睡,闻听此言,不觉精神一振,顺着他手臂的指向望去,果然一所学校坐落在前方不远的路旁。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采访一位从北京来这个山沟里教学的女大学生。乡教办对她的介绍资料是这样写的:“亢秀丽,女,河南省灵宝市人,现年24岁,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曾任校团支部书记”。1999年3月来到枣园乡酸刺沟深职院希望小学任教。

时针指向11点,校长哨子一吹,学生们下了课,我们见到了这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女大学生,更确切地说是女教师。

她知道我们来意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太好了,终于有人能和我好好说说话了。”看得出来,对于采访,她并不热心,而是把我们当作可以说说心里话的朋友,所以,就在闲谈中我们也完成了采访。

亢秀丽的家是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她在家里最小,所以父母和姐姐哥哥们对她呵护备至,一心盼她跳出“农门”,有所作为。亢秀丽也非常争气,几年努力,考上了大学。大学的生活丰富多采,现代都市的潜移默化也将她的“泥土味”冲刷得一干二净,就象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样——一个典型的都市女孩。

亢秀丽大学毕业后,到北京一家研制和开发医疗用品的科技公司供职。月薪上千元,这也许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亢秀丽却并不开心。她对我们说:“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怎么说呢,赚钱不少,但我总感觉到缺点什么,尤其是公司每次搞广告宣传,明明药品只有30%的疗效却要说成有效率达90%以上,真的很虚伪,我对此十分失望和反感,这和我心目中要干一番实事的初衷相差很远”。有的同事就问她想干什么,她说哪怕当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也好。

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都是由一个决定、一个念头或者一次偶然的发现引起的,它也许就影响到一个人的今后乃至一生。1999年元月,她向公司请了三天假,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延安,来到了延安的酸刺沟。她临走之前没有向任何部门打过招呼,也没有想去转工资关系,还没有“真正”的青年志愿者的名份。她的心目中,自己是一名真正完全自愿支教的志愿者,说来我就来了,很轻松简单,这一点是她至今引为自豪的。

酸刺沟深职院希望小学,是由深圳市高等职称技术学院捐资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1997年8月落成,解决了周围玉皇庙、崾岘湾及酸刺沟三个行政村适龄儿童上学问题。现有6个年级59名学生。

枣园乡教办小杨回忆说:“今年3月4日学校开学时,酸刺沟村支书老李带着亢秀丽来到乡教办,我们才知道她已经来了一个周了”。把事情的原委弄清楚后,尤其是当她说不要工资,也不要任何报酬时,我们都有点不敢相信,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乡教办尊重亢秀丽自己的意愿,很快就安排好了一切,也就从那时起,亢秀丽成为酸刺沟深职院希望小学一名不挣工资的老师。由于她刚来住宿问题还没法解决,只能暂住在村支书家里。每天早晨,踏着铺满石子的山路,吸着清新微凉的空气,走过几个弯,便望见了飘扬在校园上的五星红旗。

乡教办考虑到亢秀丽是自愿来这里支教的,虽说不要报酬,但是乡上也应为其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在和村支书老李商量后,决定由村上每月给亢秀丽120元钱,算是她的生活补助。亢秀丽住在学校,考虑到安全,学校又给她房间安排了两名女生,三个人生活上都需要自己打点。没有电,没有煤气,房子里只有一只铁炉子,每顿饭都要靠它。这里到枣园乡政府也有十几里山路,不通公共车,只能步行,亢秀丽常常为到乡上发一两封信而发愁,因此她很少写信。

物质生活的苦,对亢秀丽来说算不了什么,精神生活的贫乏才是她最大的苦恼。整天面对大山,心里有许多的话也不知对谁诉说,以前爱说爱笑的她也变得沉默寡言了。在承受苦恼的同时她也会分享到欢乐。亢秀丽说:“在这里教学,乡亲们的回报是真诚的,小米、土豆、绿豆等土特产,隔三岔五就会送来一些。”学生们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也会来叫他们的亢老师一块儿吃。3月份全校师生种树的时候,有的学生拿着小桃树苗,认真地说这是给亢老师种下的,希望亢老师能吃上桃子。

提起亢秀丽,村支书老李的话也非常多,他说:“我没什么文化,也说不了。我觉得人家外地一个大学生,又是个女娃娃,能来咱们这个穷地方,在现在年轻人当中确实少见。我知道,这几年连咱们本地的娃娃在外头念书后也不愿意回来。”

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在她来到这里之后也纷纷来信,关切地询问她的情况,并且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过来看看。当然还有朋友对她表示不理解,认为她只是在圆一个心中的梦,梦醒了,就会回来。

我们也向亢秀丽提出了已经想了好久的问题,就是她何时离去。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如果要走,至少要等到我的学生有成绩了,而且同学们现在都有进步。三毛不也曾说‘禾苗发芽了,守田人能走吗?’”

在这个商潮喧嚣的年代,亢秀丽的所做所为,或许显得有点不成熟,或者带有某些理想化的成份,但这份勇气和执著,相信人们会肃然起敬的。

本报通讯员杜宝顺齐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