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8月06日

陕西工人报社会经纬 猛士壮举惊鬼神 新中国“第一大印”出自谁手? 潜伏山野的“人狼” 图片新闻 一元钱的官司该不该打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社会经纬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社会经纬
04

新中国“第一大印”出自谁手?

文/子昭

在建国5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新中国的开国大印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华人的关注,“第一大印”究竟是谁刻制出来的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日前,我国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张国维向人们揭开了新中国开国大印之迷。

此前,一种“新中国大印是顿立夫所刻”的说法广为流行。一位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老同志认为国印出自顿立夫之手,他在《风雨四十年》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陈叔通。陈叔通给周总理送来一枚镌刻得严肃庄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鉴。原来,早在政协筹备期间,周总理就委任陈叔通请治印名家制作一枚国印。陈叔通返回上海后,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王福广说明了意图,王于是将刻国印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得意门徒——从一个苦力车夫成为治印名家的顿立夫去完成……”由于作者长期在周总理身边工作,故而他的说法自然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后来,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史树青,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详细披露了刻制开国大印的真实情况。他说,1949年6月,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常务委员会名单。身为副主任的陈叔通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常委会副秘书长齐燕铭便为国印的策划、研制工作付出了更多的精力。齐燕铭邀请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等治印大师共同商讨,最后决定由张樾丞刻制国印,因为张樾丞治铜印的名声远在其他三位刻印大师之上。

目前,张樾丞治国印之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张樾丞便是张国维的祖父。

据张国维介绍,自己的祖父曾经给许多名人、政要刻印,还给宣统皇帝刻过“宣统御览之宝”、“宣统御宝”,北京故宫和沈阳珍藏的很多字画都盖有此印。不过,给新中国刻开国大印责任重大,当时张樾丞的内心非常激动。经过几天几夜的设计,张樾丞从摞得老高的设计方案中精选出来4个印稿样,交送给了齐燕铭。齐燕铭将稿样呈送周总理审定,周总理把它们直接送给毛主席。最后,毛主席从4个稿样中选定了宋体印鉴的方案。刻印材料则定为铜料。

张樾丞回到家,和儿子一起连夜下料、化铜、浇铸、打光、进行粗加工。待大印成型后,张樾丞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施展自己的全部“绝活”,不分昼夜地刻制。张樾丞深知此番从事的绝非普通的治印工作,他要刻的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印。因此,他的工作极其严谨,并要求绝对保密。他刻印之事除了儿子之外,连家人都一概不知;平时,除了送吃喝外,任何人不准进入他的房间。

众所周知,刻字行刻完印鉴后一般都要盖个印样供人试看,可国家大印岂能随便试盖?按照要求,张樾丞在大印的四角保留下4个小柱角,这样,国印便无法盖了。等正式交印那天,张樾丞只需当面磨平四个小柱角,大印便可启用了。几天后,一枚长宽各3寸半的新中国开国大印刻制完毕,呈交中央人民政府启用。后来,张樾丞还给周总理、朱总司令刻过印,北京人民政府的大印也是他刻制的。

如今,新中国的开国大印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张国维在别人请他以及一个鉴赏家的眼光评价一番祖父刻的国印时,深有感慨地说:“祖父刻的国印庄重、古朴、浑厚、大方,字体选用了宋体字,与传统国玺的篆体字有着本质的区别,表明了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印材不是名贵的白玉和绝品田黄,而是普通的铜料,表明了人民政府务实求真的工作精神。”

张樾丞刻制印为什么长期不为人知晓呢?据张国维介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是祖父张樾丞为人不喜张扬,刻制国印秘密除了张国维的父亲、伯父略知一二外,其他人一概不知。1961年1月15日,一代篆刻大师张樾丞病逝家中,走过了80年的传奇人生。在“文革”期间,张家曾多次被红卫兵抄搜,张家人对刻制国印一事更是守口如瓶。

自从有人提出了顿立夫刻国印之说后,海内外很多报纸作了报道,失实自然难免。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真正的刻印者。直到著名历史学家史树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才彻底揭开了开国大印刻制者之迷。

张樾丞的孙子张国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在北京文化局工作,主攻篆刻、书画和鉴赏,先后刻印1万余方。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价其印“朴实老道,颇具古意”,大有其祖父遗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