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09月09日
头版
01

创出奇迹的“永宁人”

本报记者杨明洲

“真是奇迹!”不少去过永宁钻采公司的人,都禁不住发出啧啧赞叹声。

“人均年销售收入30.8万元,人均年创利税17万元,这个水平在全国也是领先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刘枢机最近在志丹县视察调研时,对永宁钻采公司赞不绝口。他说:“这个公司把科学技术与延安精神结合了起来,是新时期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典型。”

眼前这位53岁的陕北汉子,就是永宁钻采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田福喜。他是公司最早的创业者。当记者采访他时,老田却嘿嘿一笑:“还是到一线去采访我们的采油工人,采访我们聘来的专家去,他们才真正是公司里的有功之臣。”但在职工中采访,大家的话题还是从田福喜等一班人谈起的。1990年初永宁钻采公司创业之际,刚离任县农机局局长的田福喜可真是白手起家呀:没钱、没房,只有县上定的3位公司领导和3个新招来的娃娃。田福喜带着高振山、沙建怀、许广才等第一批创业者,想方设法借到3万元钱,四处跑资料,请专家,开始了一口帐篷一口锅的采油生涯。他们不当甩手掌柜,和工人们一身汗、一身泥地摸爬滚打在第一线。从当年4月在第一口旧井出油,经过8年的滚动发展,使公司达到目前的规模:正常油井331口,日产原油900吨,固定资产4.3亿元,拥有大中型生产技术设备1100台(件),成为生产手段完备的国家中型企业。

在公司办公楼下的石桌石凳前,记者和该公司的技术总负责人陈万川促膝交谈。留着银色寸发的陈工今年68岁,原在地矿部第三普查勘测大队工作,退休后被招聘到这里。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厚实的理论功底,推翻了六十年代判定的“志丹贫油”的结论,使钻采公司一个个的钻采项目得以论证、立项和实施。象陈工一样的,还有公司从玉门、中原、长庆各大油田聘来的27名高级技术人员,组成了勘探开发专家组。永宁钻采公司以专家组提供的勘探开发规划为依据,科学布设井位,严把取芯、测井、固井等关键工序的质量关,大大提高了成功率。1991年以来,公司共打井337口,命中率和出油率均为97%。

久旱的陕北炎夏,中午的太阳一点不比关中逊色。记者走访过的几个井场,年轻的石油工人正在桔红色的抽油机旁挥汗操作。他们大多为独立作战,往往是一个人常年守着孤山旷野的一口井,一年四季,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有的就干脆把妻子小孩接来,以井场为家。在双义井场,我结识了25岁的青年技术员郭旭,他是从江汉油田职大学习三年回公司工作的。象这样采取“送出去”的方式为公司培养出26名工人大学生。据公司工会副主席姬存伟介绍,他们自己培养出来的这些技术人员,有的成为专家们的得力助手,有的成为独当一面的生产技术骨干。

辛勤的拼搏换来源源不断的原油,使永宁钻采公司年年迈大步。1997年生产销售原油21万吨,销售收入1.88亿元,创利税1.185亿元;1998年生产销售原油28.4万吨,销售收入2.35亿元(人均30.8万元),创利税1.3亿元(人均17万元)。据介绍,该公司累计上缴国税和地方财政税利1.55亿元,使石油为主体的志丹县财政收入8年增长37倍。“永宁人”正是以科学的态度、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和卓著的贡献,使企业跃入了“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和“国家中型企业”的行列,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殊荣。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