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小煤窑滥采酿大祸 国有矿救灾花巨款
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特大水患得到治理,恢复生产
本报讯 黄陵矿业公司一号煤矿自3月24日井下出现特大涌水事故以来,经过整整6个月的紧张抢险和治理,已于国庆前夕全面恢复生产。
由于该矿所在地的黄陵县店头镇20多个小煤矿在周围胡挖乱采,使沮水河河床大面积塌陷。由于一号煤矿主平峒左侧50米以外的保安煤柱全部被采空,形成大面积采空区,沮河通过互相连通的小煤窑采空区涌向1号煤矿。从今年3月24日开始,井下涌水量高达每小时近800立方,使该矿三条大巷被淹,井下生产系统全部瘫痪,矿井三分之二的职工放假5个月。为根治水患,黄陵矿业公司会同有关煤炭科研单位专家,确立了从地面注浆堵水,从井下强排水的“堵排结合”治理方案,即在涌水点地表打直径为30厘米的钻孔,钻孔深度约50米,通过钻孔向采空区注浆,在采空区内筑起一道5米宽的混凝土墙。当大部分涌水被堵住后在井下强行排水,积水排除后再在涌水区域巷道壁后注浆。据专家介绍,采用这种方案治水,在陕西煤炭行业还是首次。
堵水取得成功。9月1日,一号煤矿放假的职工全部返矿,积极投入恢复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仅用20多天排除了井下积水,清除了主平峒厚达1.5米的淤泥,通风、运输、供电、照明、供排水等生产系统也恢复正常。9月24日,乌黑的原煤从井下源源运出。
这次水患给黄陵矿业公司造成一场深重灾难,治理工程费用、巷道维修、水毁设备更新和全矿放假停产,共计造成经济损失达5952万元。
(杨明洲梅方义)
水患已治警钟长鸣
从今年3月底起,本报先后刊发《来自黄陵煤田的水患警报》等稿件,对黄陵矿区特大水患作了跟踪采访报道。随着今天水害治理成功消息的刊登,这一系列报道将告一段落。
两年前发生的黄陵“7·5”小煤窑事故,曾以死亡32人、重伤9人的惨痛教训震惊全省,惊动了国务院领导。为此,省政府通报批评了黄陵县。通报还指出:“黄陵矿区井田范围内,1988年国家拿了570万元补偿过22个小煤矿,令其全部关闭;但后来县上又非法给其中14个矿颁发了采矿许可证,致使那次明令关闭的多数矿井还在继续生产。”不知是地方保护主义的观念作怪,还是这些小煤窑和一些地方官自身利益攸关(据省上通报,该县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就办有矿井32处),反正省政府的通报没有禁得住小煤窑在这里乱挖滥采,以致到今年初挖透了河床,挖塌了桥梁、堤坝。这次使当地农民叫苦不迭的煤田大水,也使乱挖滥采的小煤窑自食其果,不得不在大水浸灌中宣告关闭;接着国家投资数亿元兴建的黄陵一号矿面临灭顶之灾,为救灾抢险和恢复生产,付出了5900多万元的代价。现在,这次国有煤矿特大水患虽然得到治理,但它仍如警钟长鸣,再次告诉我们的地方官员和公民:乱挖滥采不但毁坏国家资源,损害国有矿井,同时也在毁坏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自身的财产与利益!
前车之覆,后车可鉴。愿我们其他产煤县能从黄陵煤田特大水患中吸取教训,按照国务院和省上的部署,以铁的手腕和铁的纪律加大关井压产力度,切实关闭国有煤矿井田范围内的各类小煤矿,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国有财富、保护美好家园的高度自觉和深厚感情,夺取这场攻坚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