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9年10月08日
头版
01

丹青难写是精神

——记航空618所有突出贡献的研究员刘元度

他是航空工业618研究所飞行控制部自然科学研究员,他长期从事航空微特电机和传感器的研制工作,参研项目曾获航空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的名字叫刘元度。

(一)

1962年7月,刘元度大学毕业后,打起行李,愉快地赶到偏隅一方的西安阎良报到,穿上绿军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931部队(即后来的618研究所)的一名科技战士。

不工作不知道书本知识的欠缺。在实践中,刘元度深深感到,从理论到实践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若有懈怠,必将一事无成。因此,他虚心向老技术人员请教,向身边其他同志学习。经过短短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刘元度积累起较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开始独立承担攻关任务,走上了研制和设计航空微特电机与传感器的漫漫征程。

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刘元度主持完成了为惯导、飞控系统配套的微特电机共十大类四十多种,共七、八百套。为我国航空、海航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刘元度赶上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

两年的留学生活结束时,面对国外优厚待遇的诱惑,刘元度丝毫没有动摇报效祖国的决心。他谢绝了导师和同事的挽留,不做片刻停留,立刻飞回祖国,回到自己原来的岗位。

(二)

归国后,刘元度深切感觉到我国航空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他恨不得使出浑身的解数,争会夺秒,让我们的航空事业早日腾飞。

在与国际合作的国家某重点工程中,我方承担为该工程配套的研制任务。其间,外方多次指出我方提供的产品某些主要指标不符合技术规范,欲从第三国购买。1993年夏日,刘元度开始参与该项目的研制工作。大年三十晚上,万家团圆,而刘元度却在试验室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经过无数次的摸索、验证,终于找出了正确的参数。1994年2月,他们就拿出了产品,并一次通过了环境及高低温测试;而由某大国提供的产品则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合作伙伴不得不对我方刮目相看。该工程为人感系统配套的涡电流阻尼器的研制,也由我方承担。此前,国内一直沿用液压阻尼器,涡电流阻尼器我们还从未搞过,在外方严密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也是刘元度接受了研制任务。他和课题组同志历尽艰辛苦,在短时间内跨越三个阶段,不仅按时完成了任务,而且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 (杨慧银锁)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