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与兵马俑同光耀
10月6日,在省市领导及数千群众的注目下,陕建三公司的工人代表为正式对外开放的秦始皇陵文物陈列厅剪彩。普通建筑工人从幕后走到前台,这成为当天开放仪式上人们议论的热点。
今年是秦兵马俑发现25周年、秦俑博物馆开馆20周年,在召开纪念会的时候,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为秦俑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的建筑工人。秦兵马俑的保护与走向世界,也饱含了建筑工人的心血,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建筑工人的付出,就不会有兵马俑的辉煌。
22年前,也就是1977年的金秋时节,陕建三公司三分司奉命来到秦俑工地。那时的施工现场,砂石遍地,杂草丛生,无水无电,道路不通。陕建三公司职工住在简陋的油毡棚里,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没黑没明地干了起来。一晃22年过去了。在这支队伍的手下,十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物相继拔地而起。大至数万平米的展厅,小至几十平米的厕所,共25个单位工程,在他们的手下,一个一个地由蓝图变成了现实。如今,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博物馆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这里成了旅游热点,成了不少国家政要向往的地方。
一支队伍,缘何能在一个工地施工长达22年之久?已在秦俑工地工作了十多年的现任项目经理李怀兴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是建筑工人,理所应当给国家交出合格的建筑产品”。三分公司经理金喜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赢人的地方只有一条:“那就是过硬的工程质量。”
的确,为了工程质量,他们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从原材料进场,到每道操作工序,处处严格把关,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施工的全过程,从而把25个房号全部建成了优良工程,其中17000多平方米的2号坑展厅,还被建设部评为优质样板工程。
要问建筑工人的成果在哪里,那就请看一栋栋坚固漂亮的楼宇!而省建三公司三分司的干部工人的功绩,则长久昭然于在骊山脚下,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兵马俑一道闪光!过往游人在盛赞祖先的勤劳智慧时,也不会忘记这些裨佑装扮这些瑰宝的建筑工人。 (刘韧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