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河造地 造福后代
志丹县县城改河工程建设侧记
志丹县县城改河工程位于县城北约1公里处,其主要任务是指城北沙道子至马岔段周河的截弯取直,使周河由原左岸绕行,改造为右岸山根通过,并对原有的173亩耕地连成一片,使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净增267亩。县城面积从原有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5平方公里。这对于四面环山,建设发展极受局限的志丹县县城总体规划和拉动县城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另外还将使县城防洪能力从原20年一遇设防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因而是一项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造福后代的工程。
该工程包括河道左岸砌石880米,右岸砌石200米,土方工程55.93万立方米,石方工程3.54万立方米,总投资1622.46万元,工期为13个月。该工程已被列为志丹县委县政府1999年七大重点工程之首。工程上马之前,县上专门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发了会议纪要,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常务副县长薛九富任总指挥,人大副主任薛海燕、原人大主任王治国、政协副主席米玉金、城建局局长曹树怀、水利水土保持局局长白如胜为副总指挥,指挥部成员分别由公安、公路、邮电、电力、城建、交通、城方乡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在水利局设常务办公室,由副总指挥白如胜兼任主任,并担任项目法人代表,受指挥部委托,全权处理日常事务。
为了给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县上还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并从财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志丹县是革命老区,又是全国贫困县,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拨款300万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县委书记张西林、县长李来存、总指挥薛九富等领导多次到延安市建行、县建行等单位协调贷款,为工程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工程自今年4月份开工以来,县上领导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就达10多人次。同时各个部门都对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永宁钻采公司为工程贷款进行了担保。有效地改善了资金困难的局面。
县水利水土保持局为工程建设单位。为了搞好工程建设,他们抽调责任心强,能力强,技术过硬的干部队伍,加强到工程管理中,并高薪在全省范围内聘请两位专家担任工程监理。延安市水电工程处为承建单位。该单位技术力量雄厚,为水利三级资质施工企业,拥用较为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力量较强的施工队伍,长驻工地施工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均在中级以上,其中高级职称者2人。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坚持机械化施工,自开工以来,平均日上挖掘机5台,自卸汽车40辆,装载机1台,推土机3台,机械动用量及日完成工作量均创志丹县水利建设史最高纪录。二是坚持按规范化要求施工,在具体施工中,甲、乙双方均能按照水利工程施工规范化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在施工现场设立了专门的技术科、质检科,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三是在4个工区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按照质量40分,进度40分,工地管理20分,对4个工区每月考核评比一次,奖优罚劣。对于不合格工程坚决拆除,返工重建,从而把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在该项工程建设中,县水利水土保持局干部职工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工程建设最为困难的时候,广大干部职工自发集资16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工地建设资金极度紧张的局面。特别是局长白如胜,作为项目法人代表,他一心扑在工程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急工程之所急,想工程之所想,先后为工程集资2万多元。为了工程他吃不好睡不好,从工程的立项上马,到争取资金和争取贷款,以及工程的开工和建设,他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平时,他不仅要管理工程,同时还要处理局里的日常事务和管理其他工程,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4个小时以上。特别是8月份汛期,他昼夜坚守工地现场指挥。在0+200—0+2400段,砌石低槽开挖过程中,由于排水不及时,导致低槽右岸出现大面积塌方,不及时抢救,整个低槽将会出现整体滑塌的危险,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延误工期。由于险情较大,人命关天,白如胜二话不说,自己率先跳入水中,与随后跳下去的几个民工一起,冒着生命危险,硬是堵住了塌方,化解了险情。白如胜的事迹不仅在工地被传为佳话,而且深深地影响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为把好工程质量和进度关,工作人员分成二组,坚持旁站监督24小时不间断,以为领导负责,为工程负责的精神,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严把质量关。他们坚持每天上午8点组织三方人员一个工段一个工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技术人员在工地上随身携带仪器,随时随机进行抽查,并配合监理搞好计量支付。他们不管高温酷暑,风雨无阻,长期坚守在工地一线,为工程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河槽开挖已全部完成,土石开挖55.5万立方米,砌石2.8万立力米,完成投资近1200万元,提前完成了阶段任务。工程验收合格率100%,优良率80%以上。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延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王寿森副省长在视察该工程时,对工程的建设情况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纪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