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经济专家呼吁:以竹代木
林业部竹子研究开发中心专家指出,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许多木制品都可以用竹制品来替代。以竹代木,是解决目前森林资源严重匮乏的最佳途径。
有资料显示,我国林业资源的开采形势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时候。保护林业资源的呼声此起彼伏,然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如何在保护林业资源的同时,又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大量木制品?
以竹代木,解决木材资源短缺
竹子和木材相比,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竹子的生长周期要远比树木短得多。科学观察表明,在北方,一棵树由幼苗到长成大树,至少需要50年,而要长成参天大树,则更需要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在南方,由于气候和水土等条件优于北方,树木生长比北方快得多,然而即使是南方的速生树种松木、杉木的长成一般也都在20年以上。与林木相比,竹子由于主干质地的特异性,一般竹子从竹笋到长成数米高,只需2到3个月的时间。此外,竹笋的生长密度非常高,每年新生的竹子往往是老竹的好几倍。竹子的这一生长规律使得竹子不仅可以每年砍伐,而且为了它能够得到充分的养分和自由的伸展,对于竹子必须每年都进行合理的砍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竹业资源可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巨大宝藏。
以竹代木的重点是对一次性木制品的替代。
前几年,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大气候下,取缔一次性木筷用竹筷代替的呼声日高。然而事实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未见显著的成效。
业内专家指出,导致一次性木筷盛行而一次性竹筷难于上马的主要原因在木筷制作较容易,加工成本较低。而竹子由于是空心结构,生产的工艺要难,成本要高。又因为竹子地域分布相对集中,而林木分布较均衡、分散,许多树木“就近放倒”成了一次性筷子。
另外,木筷的出口是导致其生产日益“红火”的重要原因。日本从不砍自己国家的树造筷子,而是让中国人砍自己的树,生产他们用的筷子。据我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介绍,我国生产的即弃筷子分四个等级:一、二级的都是木质白、直溜、没斑的,用于出口,而且是最好的桦木。达不到标准的三、四级筷子则留下自己用。一些生产企业为赚取外汇,更是顾不上植被和林木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即便是一次性木筷最大消费国的日本也有些不忍心了,向中国提出了“以竹代木”的建议。今年的5月份,日本的一个民间组织日本竹协会向我国林业部发来了“关于禁止一次性木制品的生产及提高木制品出口关税的提案”。在提案中,他们指出:我们希望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能全面禁止一次性木制品的生产,“保护森林,不当食木白蚁”,“中国的竹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绿色金库。希望通过我们大力宣传以竹代木,推广普及使用竹制品的努力,产生出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福于民。”
“以竹救树”任重道远
如何真正实现“以竹代木”?专家指出,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让广大的农民尤其是身居林区的山民能迅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唯有富裕起来后,农民们才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只顾眼前利益,从而走出“靠林吃林”,一味砍伐的恶性循环,并逐步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在大力提高木材利用率的同时应该限制木材以及木制品的出口,鼓励竹制品的出口。利用“以竹代木”所营造的空间,为林业生产上的重要育林、限伐木、禁止量伐,坚持间伐创造条件,并切实做到“植树量超过伐木量”,给森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彻底转变对森林认识和利用方式。林业也要加强同国际上的交流合作,努力吸取国外对于林业资源保护的先进经验。在全国人民中深入进行植树护林教育。确立“森林文化”的生活方式。 (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