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历史遗留的职工待遇问题终获解决残存的“尾巴”尚需尽快割除干警
——凤县五金厂职工待遇问题的采访手记
由于厂长的经营思想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致使凤县五金厂职工的待遇与养老保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悬置未解决。日前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
凤县五金厂是一家小型集体企业,原有正式职工30余人。据职工反映,1980年申庆英担任厂长以后,借助手中的权力,采取停发工资、办理病退等手段,迫使正式职工相继离厂。这样从1984年开始,五金厂就几乎没有了正式工,只有申庆英安插的亲属和一些临时工。
离厂职工的基本待遇十几年一直不了了之。九十年代后期,职工开始为此问题多次上访,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1997年6月,县政府将五金厂定为重点整顿单位,派工作组进厂调查整顿。1998年12月,至今年3月,在县工业总公司的主持、协调下,大部分原五金厂正式职工的养老保险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仍有个别职工的待遇与养老保险因其他原因而未果。
职工张双荣反映,因组织上丢失她的招工档案,致使她1994年欲转往渭南某家单位的商调落空。如今五金厂不承认她的正式职工身份,使得她本人的养老保险无法解决。
职工郑金良则反映,1991年3月他由凤县经委(即现在的凤县工业总公司)任命为五金厂副厂长。但由于厂长申庆英的专断与排挤,他连续13个月未曾领到一分钱工资,随后便被迫离开了该厂。目前他希望他的养老保险与13个月工资能够得到解决。
带着职工反映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凤县工业总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王生科。据王总经理讲述,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鉴于五金厂问题系历史遗留问题和企业目前的实际状况,工业总公司决定结合企业改制予以协商解决。在对五金厂进行了资产评估的基础上,经五金厂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与五金厂法定代表人申庆英充分协商,于今年3月30日最终达成了经营协议。原五金厂正式职工不再回厂上班,自谋职业,但保留职工身份,企业则由申庆英独立经营,独立承担企业的一切债权债务。申庆英必须给企业原在册职工参加养老统筹,一次性交清以前年份应由企业交纳的职工养老统筹基金,并及时办理符合规定的职工退休等手续。
在谈到张双荣、郑金良的问题时,王总经理表示将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尽快逐步予以解决,不让五金厂的问题留有“尾巴”。
尽管五金厂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对于留下的“尾巴”,还是吁请有关方面能真正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尽快予以“割除”。而如何切实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职工工资待遇问题,凤县五金厂的事例无疑留下了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本报记者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