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寺内警世钟
文/顾育豹
静海寺位于南京西北角的下关朝月楼一百一十六号,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个使香港蒙辱百余年之久的《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其议约地就在这里。
静海寺东接天妃宫,南至官街,西临城河,北倚狮子山。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一八四二英军凭坚船利炮北上。八月,英军七十多艘舰只驶抵下关江面,扬言要攻占南京。两江总督牛鉴钦差大臣耆英等人连忙向英军求和,双方代表在静海寺谈判。八月二十九日,根据静海寺的议约,《南京条约》在下关江面的英舰“康华利”号签订。静海寺建寺五百余年默默无声,此时却令千里之外的香港成为殖民地,从此,演绎出了中国近代史的风风雨雨。
现在扬子江畔那名闻中外、背负国耻的静海寺,早在去年七月一日,一座投资两万多元,高达一点九九七米,黑色大理石基座,上肩纯钢板的“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倒计时牌”就在寺正门院内建竖。静海寺显得庄严、巍然。她的身边,浩扬子江卷起大浪,轰然作响。
在香港回归前,前来这里参观的人成千上万,人们要在这里亲眼目睹腐朽、没落的清王朝那可耻的嘴脸和英国侵略者罪恶的强盗行径,以能抚今追昔,感受中华民族苦难沧桑的历史和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斗志。今春,南京的大中小学全体师生自愿捐资。在静海寺增置一座“警世钟”以激励自己,鼓舞后人。警世钟为青铜铸造。钟体全高一点九九七米,象征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钟重约三吨,吊挂采用龙造型,象征中华儿女系龙的传人,龙身背部火球高七点一厘米,寓意七月一日香港回归祖国之日;龙爪下方钟顶周长一点八四二米,表示《南京条约》签订于一八四二年。钟体正面由赵朴初题写的“警世钟”,背面镌刻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毋忘国耻,振兴中华”十六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