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禅院与《望厦条约》
文/吴广升
普济禅院,俗称观音堂,与妈祖阁、莲峰庙为澳门三大古刹。因丧权辱国的中美《望夏条约》在那里签订,更具历史意义。
普济禅院始建于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至今已有360多年。当时,福建人与澳门的贸易关系很频繁,有不少福建人聚居于望厦。当年的这个小地方,是在葡萄牙人所修建的澳门城之外,非为葡方所管治,属中方管辖。一些来澳门的福建人常站在这小地方的高处遥望厦门,因此取此村名为“望厦”。那时,村旁的观音仔已建好,因庙小人挤,又以地域的区分,福建人都不得从其门而入膜拜,于是才筹建另一座供奉观音的庙宇——普济禅院。
据历史记载,中美《望厦条约》于1844年6月18日开始,由清政府的两广总督耆英及来澳的美国大使顾盛谈判,于7月3日签订条约。传说当年在普济禅院后山签约的地方,有一张小石桌,石桌中间有界线的痕迹,以表示中美两方。石桌旁有碑,以纪其事,是后人所立。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被美帝国主义强迫签订有利于对方的条约。当年的清方官员耆英及其随员,曾多次来澳,但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令国人蒙羞。对美方来说,这是打开中国通商交往大门的一个重要条约,为什么要选择望厦这个小村落里的普济禅院的后山作签约的地方,真是一个谜。
普济禅院历经360年历史风雨,仍然气势非凡。庙内挂藏着名人雅士的字画,历来为各方人士游览观赏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