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刚说:钢铁是这样
文/图 郝明安
近日,20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韩刚让人刮目相看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的著名长篇小说,她一经问世,便被世界各国翻译出版,她也曾影响了几代青年人。这次,究竟是什么情结使韩刚把她搬上银屏?为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首映式上记者专访了韩刚。
现已进入“不惑”之年的韩刚,曾因执导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咱爸咱妈》、《突围》等,多次获得电视“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谈到《钢》剧这部宏篇巨作,韩刚说:“我是伴随着前苏联文学、诗歌、绘画和电影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对前苏联的艺术大师十分敬仰,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在中国广为流传,电影也曾在中国放映,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另外,小说中所蕴含的最具普遍和永恒意义的精髓,也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发扬的。此次重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来说既新鲜又富挑战性。”
韩刚告诉记者,《钢》剧前提是忠实于原著,因为中国观众对保尔·冬尼娅,丽达、朱赫莱太熟悉了,但在结构、细节以及新版小说补充进来的内容上有所提炼。同时,根据电视剧的篇幅及影视语言特性的要求,也对小说有所取舍,在原主要故事和人物走向的基础上,补充了新的戏,以丰富故事、深化人物,增强可视性。
《钢》剧所有的场景都是在乌克兰拍摄的,剧组除12名主创人员外,其它如美术师等60人都由乌克兰艺术家担任,演员都是乌克兰的演员来扮演。此剧最关键的演员无疑是饰演保尔·柯察金的人选。正当韩刚忧心忡忡的时候,一名乌克兰“左岸”剧院的青年演员安德烈·萨米宁正在默默地期待着挑选。他消瘦的形象,分明的棱角。很象六十年代版本的保尔,但又比那个保尔柔和一些,也可爱一些。经过试妆,韩导认为,从形象上看非他莫属。
安德烈·萨米宁演戏非常的投入,因为他初登屏幕,心理压力很大,故格外重视。他处处用心体会人物的每一细微心理,还经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拍摄现场,他经常要求反复试戏、反复琢磨,即使是“打戏”也要遍遍真摔,决不偷懒。韩刚说,由于剧中人物保尔·柯察金要经历挨冻、挨饿、挨打,以及残酷“战争”的种种磨炼与考验,安德烈经常伤痕累累。一天拍谢廖沙牺牲前推保尔跳崖逃生一场戏,其实这个镜头完全可以用替身,但为了使这个战争场面真实连贯,他要求自己来演,从十几米高的河岸上跃下,跳进河中,这确实很危险。如果在国内拍戏,这样的场所对任何演员来说都不敢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