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16日
社会新闻
02

黄河万里气吞如虎

——黄河集团公司发展纪实

黄河集团公司从1993年创办府榆、东风水泥厂起步,逐步发展壮大。7年来,公司从无到有,一跃成为拥有8个股份制企业和一座华龙大桥,800多名职工,总资产8000多万元的集团公司。99年突破亿元大关,闯出了一条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之路。

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作为十四大代表的府谷县前石畔村带头人张候华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他瞄准神府煤田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建材需求旺盛的有利时机,决定白手起家,创办府榆、东风两个水泥厂。他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集资入股,大胆地搞股份制企业,使800多万元的资金很快筹集到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建成了府榆水泥厂、东风两个4万吨水泥厂,以及塑料编织厂和水泥制品厂几个股份制企业。1993年8月28日,4户企业同时建成投产,为黄河集团公司的创立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以组建集团公司为新的起点,于1994年5月,组建了以府榆、东风等4户股份制企业为龙头的黄河集团公司,针对神府煤田煤矿星罗棋布,而周边地区并无一家炸药生产企业的契机,选准了创办炸药厂这个起点高、规模大、产品新的项目。

经过1年时间的紧张建设,1995年4月,总投资800万元,年产TNT3000吨的炸药厂正式建成投产。他们乘势而上,着手兴建年产1万吨的黄河电石厂和年产3万吨的东风第二水泥厂,以及黄河电石制桶厂。如今,总投资860余万元的黄河电石厂和东风第二水泥厂,电石制桶厂已建成投产。这些企业的新建,每年可增产值3200万元,使黄河集团公司一跃成为多产品、跨行业的乡镇企业集团,迅速走上规模经营,集团化发展的发展新路。

1996年冬开始建设的华龙温李河大桥,使他们找到了发挥集团优势新的突破口,他们采取企业出资,社会集资入股和向银行贷款三条腿走路的办法,由黄河集团公司出资660万元,在社会上集资600万元,向银行贷款900万元,一举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难题。为了缩短大桥建设工期,压缩投资,他们和施工单位一起,顶严寒,斗酷暑,大年三十不停工,使总长1350m的温李河大桥,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建成通车,创造了府谷县建设史上的“深圳速度”。 

在华龙大桥竣工的同时,黄河集团公司又提出承建府——保黄河二号桥的请求,并得到朱镕基总理的支持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赞同。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1999年12月,总投资1.2亿元的府保大桥顺利合拢。黄河集团公司的资产规模,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完成府保大桥的基础上,2000年他们计划再上一个10万吨的水泥厂,预计7月1日建成投产。

纵观黄河集团公司多年来不凡的发展之路,无不浸透着领头雁张候华一滴滴闪光的血汗,一串串艰辛的足迹,由此他也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劳动模范”,被总政治部、兰州军区命名为“模范民兵连长”,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农民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宋一秋滑战林)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