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16日
维权之页
03

受当地投资优惠政策的吸引,一位外地客商倾其家资在咸阳搞起公用供水设施,然而却由于政府欠款不给被逼得跳楼,还无端被人毒打,甚至被执法人员关进铁窗。欲知其详,请看——

一个外来投资者在咸阳的遭遇

3月7日下午3时许,咸阳市渭城金泉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成宏宇正在办公室研究给周陵镇生产生活供水问题时,两位渭城法院底张法庭的工作人员进来,要他偿还去年高息向周陵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借贷的5万元的本息。成宏宇忙拿出市政府基建办给他们打的63万元的欠条和诉讼材料,说确实无钱可还。两位法庭人员让他到基金会去谈,成宏宇便坐上他们的富康车。到基金会后,对方拿出区法院当天作出的还款裁定书,立马要他拿钱。成解释说由于市上欠钱不还自身生活已很困难,法官在没有出示任何手续的情况下便让人打开一间铁窗铁门的屋子,将成宏宇关了进去,然后扬长而去。

无奈之中,身陷囹圄的成宏宇忙通过手机四处求救。省市几家新闻单位驻咸记者闻讯赶到后,询问法院工作人员关人的依据,他们先是辩称是传唤,后又说是由于成宏宇拒不履行还款裁定,准备处以15日的行政拘留。记者讨过渭城区人民法院2000年第6号拘留决定书,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院领导签发批准时间是2月24日,而原告方3月5日才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

几经周折,直到当晚8时,咸阳市政府法制办吴主任受命前来解围,成宏宇才走出了被禁闭了近4个小时的屋子,重获自由。

四处奔走呼救的成妻,望着走出铁门的丈夫、前来采访的记者和市府官员,泣不成声地呼喊:“我们夫妻响应政府号召来咸阳周陵投资办企业,不知都犯了什么罪,落得了鸡犬不宁的下场”。

成宏宇因欠债被人逼迫近几年已是家常便饭,但被人关进铁窗里却是头一遭。不管这里面有什么原因,但根子却源于给市政府盖住宅楼一笔久拖不付的建筑费用。

原籍河南新乡的成宏宇,1992年与朋友在咸阳注册了长垣建安总公司。几年间凭着勤劳,先后承建过市人大单身楼、市体育场观礼台、渭河电厂十三、十四号住宅楼等工程,声誉鹊起,上交当地税收上百万元。

1994年初,经过激烈竞争,他们中标承建了由市政府二号院新住宅楼,并于1996年5月19日正式交付使用。为了建好这栋面积5440多平米造价及配套总共400余万元的大楼,成宏宇倾尽了公司的一切财力。在施工后期,由于政府未按工程进度付款,剩余人员无法领薪回家收麦,公司不得不由政府基建办联系签字担保,以10吨架管、500吨模板作抵押,在一家典当行高息借贷2万元(现已连利带头滚到8万元)。交工后几经挤牙膏,勉强付清了大部分欠款,经审计认可尚欠该公司63万余元,由政府基建办于1997年10月15日打了欠条并盖章签字,答应迅速付清。

其后,成宏宇看到渭城区周陵乡关于建立周陵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区出台的优惠政策,便注册了金泉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进入该区的首家外来企业。并投入所有资金打井作前期供水准备。

因为所欠尾款迟迟不见踪影,投资供水花去了所有积蓄,面对接踵而至前来讨要盖政府住宅楼原材料欠款的讨债者,成宏宇只有一方面向基建办哀告,一方面向讨债者说好话赔笑脸。这些人看到成手持政府的欠条明白他不是有钱拖欠,有的谅解地走了,但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去年7月的一天,成宏宇便在办公室被人用木凳打得头破血流,当即昏倒在地,送到医院头皮被缝了好几针。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成宏宇将政府告到法院,可他们一个小小的外地企业怎能与政府抗争。起诉到法院后,先是以种种理由推迟开庭,审计过了的决算,还要让花钱再审计一次。对在法庭承认没有争议的30多万元也赖着不付。迄今法院受理已8月有余,一直不见判决出来。由于诉诸法律,每次催要对方都以让找法院一推了事。

就在龙年的第一个春节来临之际,身在异乡的成宏宇一家却倍感凄凉,别人都在兴高彩烈的购置年货,他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含泪书写遗书,抗议对方将欠款转嫁到承包人头上,只得高息借贷、栖惶度日。腊月27日上午,成宏宇携妻女来到市政府,他登上11层办公楼准备轻生,被闻讯赶来的6个保安强行救下,关到保卫科。此事惊动了秘书长,这才给了他一万元让先过节,并承诺初八上班后立即解决。然而,迄今成宏宇未能再讨回分文。找法院,人家先让他交齐一万多元的诉讼费,否则就不下判决。

3月8日,我们见到了惊魂未定的成宏宇、陆桂枝夫妇。谈起在咸阳经商办企业的历程,他们感喟万般:“我们外地人要在这里搞企业太难了!”

当初,冲着周陵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区领导人许下的种种承诺,有感于开发区主任谈到这里地处旱原缺水,镇上又无钱供水,问他们能否搞供水公司,并许以优惠条件。于是他们倾其所有搞起全省首家公益性供水公司。而本文开首所言的5万元借款,就是用于购买水管急需,为的是在今年5月1日实现供水。

关于金泉供水问题,1998年11月23日陕西日报刊发的署名“本报通讯员王治学、唐民选、本报记者魏纯良采写的长篇通讯《历史性的一步棋——渭城区周陵镇全力建设小城镇的启示》是这样报道的:

水,是周陵街道上一个无奈的话题。破旧的水罐断断续续供应着整个街道上所有单位、人员的用水。高速发展的城镇的需要,使本来就不够用的水显得更为紧张。镇党委、政府决定面向市场、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让外地客商在周陵兴办自来水厂。1998年5月,河南省长垣县建安总公司抢先一步,投资200万元打深水井,铺设输水管道,修筑储水池,成立了周陵供水服务公司(记者注:此即金泉公司)。这样,在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成功地解决了镇上街道供水问题。对周陵的决策者和群众来说,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然而,在这作为镇领导政绩的背后,金泉公司却是一把心酸一把泪水:

刚开始施工,村民无端前来闹事,多次推倒公司刚砌好的围墙填平将挖至两米多深的供水沟道填平,开发区无一得力措施,影响了正常经营。

以咸渭周政发(1998)第03号红头文件下发的“关于周陵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实施办法”,明文规定凡在该开发区“兴办的各类企业,第一年可免缴工商管理费、城建费、卫生费、环保费等”。然而,金泉公司办的金泉娱乐城去年12月18日开业,年前已缴过2000元的情况下,今年3月2日,地税所又开来缴税通知单,让缴去年11月至12月的营业税。服务人员刚一辩解,几个工作人员便强行搬走了营业室的音响设备;环保部门也上门来要收排污罚款;甚至连镇上给各单位发五一供水通知的费用都要公司支付。而就在3月7日,成宏宇眼睁睁被关进铁门里时,周陵镇的镇长就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反劝说记者不要拍照。

当记者采写这篇报道时,北京的“两会”正开得热火朝天,西部大开发已成为全国上下议论的中心话题。而成宏宇的遭遇就在咸阳发生,记者们犹感痛心:“叶公好龙”的故事一天不从我们身边消失,吸引投资的软环境如果依然故我,那么西部的振兴依然会是一个遥远的梦。

本报记者郝振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