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3月21日
头版
01

年产1亿吨钢为何喜不起来?

年产钢超亿吨曾经是几代钢铁工人的梦想。而今,我国已连续四年产钢突破1亿吨,但刚刚结束的九届三次全国人代会上,冶金行业的代表并没有太多的喜悦,1亿吨钢在他们心中结上了一个疙瘩。

国家冶金工业局局长蒲海清代表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尽管年产钢超过1亿吨,但我国每年还需进口约700万吨高档钢材,品种有轿车用板、家电面板、不锈钢、模具钢等。与此同时,国产的1亿吨钢中有大量低附加值的普通钢材供过于求,虽然价格很低,却仍然销不出去。这帐一算下来,1亿吨钢的分量就打了折扣。

事出有因。我国钢铁出现结构性过剩,主要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使中国很快当上产量世界冠军,成了名符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却没有同时成为世界钢铁强国。

还有一笔帐令代表们眉头紧锁:近年来,全国钢产量步步高升,但效益却节节下滑。1993年全行业年产钢8954万吨,实现利润294亿元。1999年产钢12400万吨,实现利润30亿元。1999年比1993年钢产量增加3446万吨,而效益却下降200多亿元。其中除了正常的价格回落外,主要是生产能力过剩,钢材价格一跌再跌所致。钢铁行业的结构调整已刻不容缓。

有人说,不管怎么样,年产1亿吨钢说明我们的生产能力很强嘛。蒲海清说,这种说法乍一看有道理,但细细一分析就感觉不妙。我国1亿吨钢的生产能力中处于落后水平的约占2700万吨,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约4000万吨,两项合计约占总生产能力的一半,吨钢能耗比发达产钢国高出三成,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十分之一。随着国际竞争全球化,我国钢铁产品的质量和成本都与国外先进厂家有较大差距,1亿吨钢的销售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让钢产量成为一个真正让人喜在脸上、笑在心里的数字呢?蒲海清说,当务之急是对控制总量动真格的,大力进行结构调整,限制市场不看好的产品生产,彻底改变钢铁工业重产量轻质量、重生产轻效益的状况。前段时间国家冶金局就公开批评了几家限产没有达到目标的企业。同时集中资金发展需求量大、进口量大的高附加值品种和关键的特殊钢品种,提高钢铁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全国钢铁总量控制已初见成效,1月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开始回升。

(据新华社)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