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亮
往往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单位开展废旧物资回收,拾废钢铁多少吨,获益多少元。这种精神固然可佳,但笔者认为:之所以“拾”到这么多,是因为“失”的太多了。没有“失”,哪有“拾”?由此看来,我们在提倡“多拾”的同时,更要在“少失”上下工夫。
目前,一些单位的能源浪费不小,节约的潜力很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应该看到在“双增双节”活动中,那种“少失”的企业,显然比“多拾”的企业高明得多。
“多拾”不如“少失”,节约必须先堵住“浪费”的口子,才算抓住了关键。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