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茫茫沙海播绿人——记全国治沙漠范石光银
真是行行出状元,52岁的陕北农民石光银治沙出了名。自1990年以来,他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国家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生产者、陕西省劳动模范和治沙模范等荣誉称号,还随国家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防治沙漠化会议。通过30多年的艰苦拼搏和大胆探索,他找到了通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创造性地把治沙、扶贫、沙产业开发及发展地方经济融为一体的新路子,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事业树立了典范。
出生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三边高原定边县海子梁乡海子梁村的石光银,从小在骆驼背上长大,在沙窝里滚,沙梁上爬,吃尽了风沙的苦头。从18岁开始,他就先后挑起了海子梁乡同心干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三年中,他带领群众治沙造林1万亩,形成了全乡的第一片沙漠绿州。1984年,政府鼓励群众承包治沙,石光银毫不犹豫第一个同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000亩荒沙合同。他带领7户村民自筹资金5500元,大干春秋两季,把3000亩荒沙全部造上了林,成活率达到87%,使这片荒沙初步得到了治理。在他的带动下,全乡形成了承包治理荒沙的热潮。这一年就有187户承包了6万亩荒沙治理任务。
1985年春天,石光银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又承包了国营长茂滩林场长期无力治理的5.8万亩荒沙。当时国有企业的改革启发了他:搞股份合作制!于是,他找到周围6个村的干部们商量,把附近的困难户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股份制的“治沙公司”,走“大家开发,人股分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此举得到了邻近5个乡8个村群众的积极响应,就连内蒙古自治区那边的群众也被吸引进来,使治沙公司迅速发展到127户、480多人的规模。
起步是艰难的,在治沙致富的每个行程中,更是充满了艰辛。1997年,石光银代表治沙公司和国营长城林场签订了承包治理5万亩荒沙的合同,接着又同定边县盐化厂签订了承包1.5万亩盐湖防护林的苫湖荒沙治理合同。随着治沙规模的扩大,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为此,他先后卖掉羊子68只,大家畜8头。家中的积蓄不够,他就向亲友借贷,仅他一人就投入了9万元。在他的带头下,各联户共卖羊1100只,大家畜210头,共筹集资金84万元,保证了治沙、造林、打井、架电和平整土地施工的顺利进行。
治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四大壕和狼窝沙有6000多亩荒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1986年4月,石光银拉起100多人的队伍首战狼窝沙,在迎风坡和沙丘间全部种上乔木。谁知接连刮了11场大风,树苗全被沙埋,当年成活率不足10%;第二年他又带领近200人再战狼窝沙,改乔木为灌木,全部种上沙柳,结果成活率也只有20%。连续两次的失败,石光银并没有气馁。他认真请教治沙技术人员,学到了利用障蔽治沙的办法。当三战狼窝沙时,他们通过科学治理,终于以80%的造林成活率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石光银从小生长在穷苦人家庭,因此对穷苦人感情至深。他通过联户治沙方式,吸收四大壕村方圆几十里的贫困户加入治沙公司。在最初联合治沙的127户中,特困户就有41家。同村的高光东,种几亩沙地,长年靠天吃饭,遇着天旱只有寅吃卯粮,甚至行乞为生。石光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为高光东无偿打了一眼多管井,开出十亩水地;第二年,高光东就打了8000多斤粮食,不但有了余粮,而且还清了往年的欠账。对同村人如此,对外村人也是如此。团结村村民王志岗家里人多娃娃小,六口人住两间破土房。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头老瘦驴,他加入了治沙公司后承包了1000亩荒沙,由石光银出面担保给他贷了2000元,又借给他1000元,并亲自为他规划、选种、打井、盖房,使这个特困户栽起500亩杨树,平整20亩水地,饲养大家畜8头、羊子20多只,修起4间新房,买回一辆摩托车。现在王志岗一家年人均粮1300斤,年收入3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1997年3月,定边县县委书记郑宏有问石光银:能不能把白于山区的贫困户迁到滩区,走出一条治沙扶贫的新路子。对治沙公司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的石光银,帮助贫困户从来不吝啬,书记的话刚落音他便一口答应了。为此,他花了57万元承包了定边镇草滩墩农场的829亩荒沙和国营长城林场的5万亩荒沙,还花1.8万元在草滩墩农场修出了500亩水浇地、打了10眼机井。当年4月,连温饱问题也未能解决的白于山区的18户贫困户搬到了草滩墩。石光银安排他们住下后,挨家挨户的走访,缺钱的给钱,缺粮给粮。次年,又有白于山区杨井、白马崾先等12个乡镇的26户贫困户搬到了这里,并组建成了“定边镇十里沙行政村”。他们在石光银的带领下组成绿化队,一边脱贫致富,一边治沙造林。目前,这44户迁移户、180多人,每户有一眼机井,每人有1亩良田、1亩经济林、1.5亩草场,大多移民户都盖起了新房,并且有15户人家买了三轮手扶,人均收入由原来不足200元上升到了1200元。
苍天不负苦心人,石光银带领大家经过15年来的苦战,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他们累计承包治理荒沙13.6万亩,治理达标面积已达9.8万亩,沙区植被覆盖度达到92.5%,林木总价3080万元。昔日茫茫荒漠,今日变成了片片绿洲,过去的不毛之地开始有人搬进去居住了。
为了实现沙区由“绿”变“富”的夙愿,石光银带领联户们一边搞沙区植被建设,一边搞沙区农田水利的开发利用和沙产业的开发。为了搞好沙产业的开发以及沙生植物的加工升值,石光银聘请科技人员进行全面规划,更新造林10000亩,其中营造樟子松防护林1000亩。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种植速成用材林10万株,同时在县城开办一个专业市场,加工、经销治沙公司及周围群众的林产品。公司还开发出2000亩水浇地,1000亩种植药材麻黄,1000种植农作物发展饲料,目前已建成百亩育苗基地,培育了美国大杏、法国葡萄、樟子松、汉柳、三信体白杨、俄罗斯大粒沙棘、金丝柳等50余个品种的经济树种。
1997年,石光银同省畜牧研究所合作,建成了年产3000吨的饲料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卖粮难的问题,而且为养殖业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1998年,又和天津中堂房地产公司合作建成了麻黄素加工厂一处,同时建成了年产800万块砖的机砖厂和养猪100头、肉牛100头、羊1100只的专业养殖场。今年春又新建起10间厂房,准备筹办绿色罐头厂,加工沙生植物沙盖、苦菜、沙葱等绿色食品,还同宁夏葡萄酒业公司达成意向,发展千亩优质葡萄基地。
“老骥伏粝,志在千里。”现在,石光银又承包了6.5万亩盐碱地进行治理。他雄心勃勃,立志要让塞北沙区真正秀美富裕起来。 (榆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