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5月30日
头版
01

刻不容缓:保护榆林沙区生态环境

——访陕西治沙研究所研究员杨忠信

今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10余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其发生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50年来所罕见,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心。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受江总书记之托,到河北、内蒙古考察防沙治沙时强调: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我省榆林地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沙漠面积约为2440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6.8%。近日,记者到榆林时,带着如何恢复沙区生态环境的问题,采访了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的研究员杨忠信。

杨忠信是1964年来到该所的,一直从事治沙的研究,并在我国治沙防沙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强调沙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合理利用。记者见到他的头一天,榆林再次遭沙尘暴袭击。一谈到治沙,杨忠信就打开了话匣子…

他告诉记者:榆林古称上郡,曾是森林茂密,牧草旺盛,牛马衔尾,羊群塞道的富庶之地。后来,由于历代战乱和垦荒,毁坏了森林草原,使毛乌素沙漠不断南迁,流沙已越过长城向南推进50多公里,淹没了著名的西夏国都统万城,榆林城也三次南迁。新中国成立前的700多年里,流沙吞没了榆林的14万公顷农田、牧场,6个城镇和412个村庄受风沙侵袭、压埋……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地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治沙灭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局部上说,是人进沙退,但从总体上说,沙漠仍在不断扩大,风沙侵蚀仍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根本治理。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387平方公里,占风沙区总面积的9.78%。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高达0.3亿吨,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加1.92万公顷;全区44%的天然草场沙化、退化、碱化日趋严重;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记者问到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时,杨忠信的表情显得很沉重。他说:天气干旱只是一个原因,关键还是人为破坏严重。他给记者讲了几件令他难忘的事:

一植被被毁严重。解放初,神木、定边附近有天然臭柏十万多亩。这种天然植物牛羊都不吃,是很好的固沙植物。可当地群众砍它烧火取暖做饭,目前还剩下不到3万亩。当初开垦的土地不但没长出庄稼,反而沙化了。

一过度放牧毁草场。以前,当地是一只羊,8亩放牧地。现在是两只羊一亩放牧地。加之当地人爱养山羊,这种羊是植被、树木最大的杀手。它什么地方都能去,不但吃草,吃树叶,连草根、树皮、树苗也吃。

一公民素质低。老杨说:治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前不久,神木有个乡把几百亩荒沙地承包给个人。承包人花了数万元,买了树苗,请人全部种上。结果一夜之间,树苗全部被人拔了。去年榆林市机关干部在沙河村种了几百亩树苗,当地群众认为这是占了他们的地,结果把树苗全部拔掉,还用推土机把植被也全部推掉。

一经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发生矛盾。神木发现大煤矿,因开采煤,没有对地下水进行合理的保护,致使地表水位下降,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也易使土壤沙化。

在谈榆林沙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时,杨忠信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榆林地区应着重于绿色生态工程开发,有必要从恢复生态平衡的起点出发,把目前以草、灌植物群落为基础的农牧交错生态系统改造成为以草本与木本植物组成的乔、灌、苗结合的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采取“以植治为主,植治水治相结合”的方针。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和“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步骤,实行“植树造林防风沙,引水拉沙造农田,蓄引提挖兴水列,一改(改良土壤)、三化(林网化、排灌化、园田化)、八配套(井、渠、田、林、路、电、排、科技)”的综合治理措施,下势治沙,做到人进沙退。

本报记者柳江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