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他生于大山,西安师范学院毕业后,又投身山区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用残疾之躯撑起由区教育的蓝天。
在孩子眼里,世上最伟大的人物是屈伟老师
长安县库峪乡扯袍峪村位于秦岭山脉中人头山下,只有35户村民,却零零散散地居住在几十里长的山峪中。1994年村里才通上了电,1997年建成人畜饮水工程,生活条件是改善了,但人们仍在贫困线上徘徊。屈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六一”前夕,记者来到扯袍峪村小学采访,教室还算宽敞,但只有12名学生。12套桌凳是去年一家企业捐赠的。小小的操场上空荡荡的,除了几棵树外并没有其他体育设施。这儿的学生大多数没见过小汽车,第一次用的牙刷牙膏是一个企业捐赠的。一名学生告诉记者,他刷牙是老师教的,问父母,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刷。
在这群纯朴、可爱,穿着破旧的孩子眼里,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屈伟老师了。
屈伟也的确伟大,1976年从西安师范学校毕业后来扯袍峪小学任教,一呆就是25年。这个地方穷,条件艰苦,别人都不愿意来,屈伟来了,而且是心甘情愿地呆了下来。
虽然只有12名学生,屈伟按照教学大纲,开全了所有的课程。语文、算术、音乐、体育,他样样都给学生上。力求把每一门课,每一个学生都教好。
由于学生少,扯袍峪小学采取的是“复式招生法”,即每两年招一次。即使如此,一间教室还得坐两个年级的学生。往往一堂课,屈伟给四年级一边上数学,又一边给二年级上语文。这种教学方法让外人无法适应。更何况屈伟还有眼病。1983年,在勤工俭学中,他右眼受伤,做手术后右眼几近失明。去年他左眼视力下降,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上课时不但戴着近视镜,还要手持放大镜,才能看清书本上的字,很吃力地为孩子上课。除眼疾之外,长期的劳累和节俭,导致他的身体很虚弱,伴有严重贫血、胃病、痔瘘等。为了搞好教学,虽然离家只有一里路,但他常年不回家,吃住在学校里,尽量腾出时间为学生服务。
自从当上人民教师的那一天起,在内外部及自身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屈伟把一腔热血全倾洒到山区的教育事业上,保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他本人曾两次荣获长安县优秀教师称号,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撑起了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 本报记者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