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08日
社会新闻
02

耗资百万建喷灌“面子工程”农民怨

本报讯 周至县耗资百万元修建的一套喷灌试验工程,由于“中看不中用”,建成两年多来始终闲置,满腹怨言的农民称之为“面子工程”、“观赏农业”。

近日记者沿108国道来到这套工程所在地——周至县二曲镇镇丰村,只见刚刚收割过的麦田和猕猴桃园中,一个个用水泥墩固定的喷水管整齐排列。由于许久未用,不少喷水管已被泥沙堵塞。一姓刘的村委会副主任告诉记者,今年大旱,这套耗资百万的喷灌设施派不上用场,村里刚刚借了2000元钱把渠修好,农民浇地还得靠渠灌。

据介绍,这套喷灌工程是1997年修建的,投资近100万元,县上出10%,农民自筹30%,其余贷款。建成后进行了试喷,设施一开动,水花飞舞,引得好多人驻足观看,啧啧称赞。但试喷过后就偃旗息鼓,基本上再没开过。

这么好的设施为啥不用呢?正在猕猴桃园施肥的农民郑永智说,喷灌好是好,节水、省力,但不适合镇丰村的情况。镇丰村土地较少,过去浇地靠两口水井,想什么时候浇就什么时候浇。搞喷灌后,按设计,一组喷头一开,最少得浇一二十亩,而农户的地是一块块的,你种麦子,我栽猕猴桃,桃子需要浇水的时侯,小麦正在收割,你浇他不浇,时间没法统一。

“喷灌花费太高”,一位在村里看了20多年水井的老汉掰着指头算了一笔帐:“过去用渠灌,浇一亩地也就六七块钱,如果用喷灌,按一度电七毛钱算,光电费恐怕就得二三十块。现在一斤粮食才卖几毛钱?花费这么大,农民谁用得起?”

据介绍,当初建喷灌工程时,村里算了一下成本,觉得不划算,就不太想搞,但县上有关部门整天开会协调,把喷灌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不弄不行。如今,花巨资修的设施不能用不说,还成了农业机械作业的障碍。正在割麦的韩磐石一提这事就来气:“这个东西是害多利少,用它浇地只能湿个皮皮,风一吹就干了”。

(韩振军许祖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