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6月19日
头版
01

《瞭望》周刊发表中国灾害协会副秘书长的文章指出

西部开发谨防环境致灾

本报讯 《瞭望》最新一期发表专家文章,强调在西部大开发“热”中,应冷静地就西部建设的防灾减灾作战略性思考,否则,西部开发建设将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后果。

西部生态环境极易致灾

文章说,总体看,西部十省区处于大陆西北灾害带及青藏高原灾害带中。在整个二十世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寒区与干旱区相依并存,生态敏感性与环境脆弱性的矛盾突出,加上灾害频发,共同制约着西部的发展。

西部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上百万人,1928年陕西大旱饿死250万人。在水利部统计的缺水城市中,西部的乌鲁木齐、包头、呼和浩特、西安、重庆、贵阳、柳州等名在其中。

西部是地震地质灾害的多发区。过去的百年,我国八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西部。多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崩塌、滑坡及地面塌陷、裂缝等。1988年天山阿拉沟发生的暴雨泥石流,造成直接损失数千万元。 

西部是地方病的“重灾区”。据卫生部统计,西部各省均存在多种地方病,如血吸虫病、大骨节病、鼠疫、布鲁氏菌病、地方性砷中毒等,此外西藏喜马拉雅山区的甲状腺肿,也是由当地水质引起的。

西部的沙漠化灾害严重,受灾人口达1.7亿,占全国人口的14.9%。1998年产生于内蒙古西部的特大沙尘暴,横扫京、鲁,波及长江以北大部地区。严重的沙漠化不断引发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

西北地区森林火灾的破坏性极大,由于干旱、半干旱及生态平衡的脆弱,成为受灾后最不易恢复的地区。从森林火灾的破坏广度而言,西北地区是发达国家的7—8倍。

总体规划不可忽视防灾减灾

文章强调,处于全国前列的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与地矿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现在西部的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且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其产品本身的开采成本必然逐步递增,都决定了这类产业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因此,不重塑西部的资源观,势必继续走在以往“淘金”的误区中。

对于西部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通常只认为可行性报告要可行,而把项目风险评估当作“摆设”。在过去中、东部一些地方热衷上项目时,为了达到快上,“可行性报告”论证的往往全是有利条件,可谓“前景一派大好”,结果项目一上便成了死项目。如何防止“可行性报告”不可行?我以为在确定项目前,要搞“可行性”论证,也要搞“不可行性”论证,将两方面论证作比较权衡利弊,再决定项目该不该上马。

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这种“逆向思维”。如目前媒体“热”炒的西部旅游项目开发,就必须逐一作“可行性”论证。只重短期“快富”效益的旅游开发前景绝不会看好。可以设想,按目前西部的状况,那些不加入环保及减灾部门综合评价及规划后的“西部风情”旅游项目,将使西部地区很难承受住旅游大军的冲击,要不了多久,大西部的“山川秀美”,就会成为人们永久的回忆。

该文最后说,总之,西部在利用自身优势时,切不可忽视自身生态环境极易致灾的劣势。既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更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必须把防灾减灾的超前性、指导性,作为不容置疑的“先行要素”。为此,应切实将防灾减灾规划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重点课题。其中的专题研究应予以高度重视,如《中国西部开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准则研究》、《中国西部贫困与“贫困一灾害一贫困链”分析》、《中国西部开发综合减灾战略及安全减灾风险评估模式》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