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明月寄相思
读何龙文《江城子·忆别》
弓保安
清康熙八年(1669)中举的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何龙文,写过一首客行在外、怀念家中妻子的词《江城子·忆别》,全词为:“别时犹自怯春残。剪刀寒,坐更阑。小语叮咛,珍重记加餐。却爱子规沿路叫,归去也,早回鞍。而今不觉已秋还。路漫漫,恨漫漫。暗约当归,何事隔关山。只有相思千里月,清露下,好同看。”
这首词写法非常别致。题为“忆别”,上片直接切题,全写与妻子相别时情景。第一句“别时犹自怯春残”,写相别的时间,也写相别时的心情,开首便是情语。仍然是春寒料峭的残春,他外出与妻子相别,别时离愁满肠,感到残春非常冷,以至会生怯。这样的开头,一开始便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与境中,十分抓人。“剪刀寒,坐更阑。”写妻子手拿剪刀,与自己在灯下对坐,直到很晚很晚。由于满怀离别的离情,所以看到妻子手里的剪刀泛着寒气,感到那剪刀也是冰冷的。而妻子拿剪刀干什么?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地剪去灯花,使变暗了的灯光再次变亮,要把丈夫看清楚一些,也让丈夫把自己看清楚一些,因为马上要分别,所以这时的对坐相视便显得十分珍贵。“小语叮咛”,寥寥四字,表现力极强,一下子写出了“更阑”的环境气氛,那是一个十分安静的令人心碎肠断的深夜,也写出了妻子的神态,温柔的妻在含情脉脉地小声叮咛丈夫。叮咛什么?“珍重记加餐。”当然叮咛的话也许有千言万语但作者印象最深的也许是妻子反复叮咛的就是这一句。这一句化用汉乐府《饮马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在外千万要珍重呀,努力多吃一些。这是多么真切多么质朴的语言啊!于是,一个传统型的朴实深情的女子形象突现出来了。下面三句:“却爱子规沿路叫,归去也,早回鞍。”笔锋一转,由忆中情境,转为写眼前情境。作者骑着马,在路上寂寞地行走,沿路听着杜鹃鸟催他早点调转马头回家去的叫声,满目凄凉,愁情满怀,归心似箭。杜鹃的叫声像“不如归去”,客居在外的人,因其凄哀的叫声能引起乡愁,一般都不忍去听。作者却说“爱”听,很有新意,写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下片承接上片,继续写眼前情景。“而今不觉已秋还。”点出此时独行于路上,时间很快,不知不觉中秋天已回来了,也表达了与妻由“春”到“秋”分别得太久了。什么时候结束客行在外的生活呢?“路漫漫”,眼前道路迢远,不知何时才能回去。而“恨漫漫”,离愁像路一样长,作者思归之情、念妻之情是何等的深切!连用同一组叠字,把恨与路结合起来写,达到了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暗约当归”,回点一笔,照应上片的别时情景,说当初暗自约定按期归家。但是,“何事隔关山”,不知为什么关山阻隔,不能如愿!一个“何事”,含了多少不能归家的遗憾。抬头望去,天上只有一片明月。于是,作者在万般无奈中,想到“清露下,好同看”,此时妻子也许和他一样,也披着清夜露水,正一起赏看这似乎载着千里相思情的明月吧!结尾三句,化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化用得十分巧妙自然,有意境,有情感,有余味。
好的词,应该句句是情语,应该是情的化合,情的凝聚,情的喷发,情的漫溢,情的细渗。何龙文的这首词,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