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07月12日
头版
01

技校招生为何遭遇尴尬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隆隆战鼓,国企三年扭亏脱困也进入最后的决战阶段,在社会和企业越来越需要大量实用复合型人才的时候,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技工学校的招生却越来越困难,普遍的生源不足使西安市50余所技校面临严峻的形势。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到技校读书,技校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还需不需要再办技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一些技工学校进行了采访。

招生工作为何遭遇尴尬?笔者首先来到一家国有大型企业。据这家企业技工学校的一位领导人讲,技校招生遭遇尴尬不是哪一个技校仅有的现象,普遍的生源不足是各个单位共存的事实,加之现在各类办学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鱼龙混杂,使许多人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家各类大学及各种民办大学招生比例的扩大,另外,现在社会用人对高学历的过分苛求也是技校招生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调查中,笔者对某些准备让子女报考技校但又犹豫不决的家长进行了询问。一位张姓的家长说:作为本企业的老职工,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本单位的技校上学,但是我也有一些顾虑,万一将来我的子女毕业了不能被工厂录用怎么办?如果不被录用,技校许诺的农转非问题是不是就会泡汤,三年的学杂费是不是就化为乌有了。与其那样,我还不如花点钱让子女在外学个什么一技之长,毕竟,现在的户口也不是特别的必不可少。

被调查的年轻人对上技校露出的是不屑一顾的神情。一崔姓小伙子说,上技校和上职业高中没有什么区别,几年辛苦下来,还不是到工厂当工人,现在谁还想去工厂上班啊?拿钱多不多倒是其次,动不动就让你下岗,上几年有什么用,不等你炒,我把我自己炒了算了……

生源不足为什么还要继续办?

笔者对一家从今年起恢复技校招生的工厂进行了调查。该校一位负责人说,他们厂属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拥有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开发机构,产品遍布全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又自主开发和引进国内外技术20多项,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和质量奖励近百项次,发明和实用型专利18项,生产经营已走上了良性循环。但产品结构调整和人员较大的变动,一线生产中某些技术工种,如电焊、车工、铆工等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使工厂的再发展受到限制,如果这一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再过几年,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断层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就会出现“过去发愁没活干,现在有活干不了”的尴尬局面。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积极做了近大半年的工作,技校校舍、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修缮一新,师资力量也得到了落实和保证,但原定60人的名额至今却有近半生源不能落实,这与技校当初的设想大相径庭。

技校,真的没有生存空间了吗?

应该说,技校作为为工厂培训职工的基地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是发挥过巨大作用的,企业一线的许多业务骨干直到今天仍在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的技校因为社会各个方面各种原因的冲击难现昔日的辉煌,但是将某些问题解决好了,技校并非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和前途。实际上,在企业内部,对技术工种的职工的需求从来也没有因为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扩大而有所萎缩,一线职工中能拿得起放得下的技术工人的匮乏正是由于技校力量日益萎缩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我们许多高学历的人才在企业内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急需的大量实用型的技术工人却日渐缺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西部大开发注定了不会是一个完全等同于改革初期沿海开放城市形式的模式,大开发的含意将会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放在首位,这意味着不仅需求大量高学历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

做为技校本身,应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和修正,要具有超前的眼光,改过去单一的工种学习为复合型的培训,使每一个从技校出来的学生能身兼数技,增大就业的机率和能力。另外,应有一些其他配套措施以减少就学人员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形势,才有可能重现技校昔日的辉煌。

(马进亮侯立堂)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