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居民收入增速减缓预期支出压力较大供需结构矛盾突出企业经营方式陈旧
我省商品市场发展遭遇四大
尽管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我省今年上半年商品市场呈现出稳中见旺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增速减缓、预期支出压力较大等因素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有关专家为此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名优新品开发步伐、提高居民收入等对策,以便刺激市场商品消费的大幅度增长。
近年来,我省国有工业企业亏损较为严重,减员增效与限产压库的压力很大,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矛盾比较突出,职工工资发放困难。加之受通货紧缩的影响,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增幅减缓,收入预期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农副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而且农民进城打工受城市再就业压力增大和劳动力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等因素影响,导致农民收入在短期内很难增加。
随着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居民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开支逐年增加,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是预期支出。因此居民储蓄居高不下,股票等其他金融投资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另一方面居民的文化生活服务等项支出也逐年加大,如通讯、旅游、娱乐等价格指数居高不下。此外,居民的消费结构已发生质的变化,商品消费的比重日趋下降,所以用购买商品的支出来评价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一定的片面性。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商品相对供过于求的矛盾逐渐突出。据调查,今年我省供过于求的商品达70%以上,既反映了居民即期购买力不足,也表明商品供应在价格、质量、品种等方面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规律的作用要靠法制来保障。当前,企业无序竞争和假冒商品泛滥导致市场经营秩序混乱,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守法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沿海发达地区,代理制、联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等经营方式已比较成熟,我省多数商业企业仍旧维持着自采自销、出租柜台、承包分销等经营方式,缺乏竞争实力,从而制约着商品市场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