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俭可养德
文/季明志
“崇俭养德”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为官之道,也是治家之策。我国道教的祖师老子认为,“俭”是人生“三宝”之一,俭以养德,崇俭可以“重积德”,也是“治人”的根本大道。我国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也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要求为官必备“恭俭”之德。宋朝宰相司马光还提出“有德者皆俭来”的著名论点,认为“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
读史思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勤俭办一切事业。应当肯定,我们大多数领导干部做得是好的,涌现出了一大批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吴天民这样的好干部。但是,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忘记了“勤俭”二字,滋长了奢侈之风。有些干部在人际交往中,不顾中央三令五申,利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金如土。在他们看来,国家富了,官做大了,吃点花点只是细微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还有许多群众没有真正摆脱贫困。另外,即使我们真正富了,也还要崇俭。因为“崇俭禁奢”是关系到个人的人格修养、养身持家和国家兴亡的大事。
崇俭不仅仅是节约“铜板”,节省资源,集聚财富,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培育一种奋斗精神,崇俭可养德。人们当然有理由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过上富足宽裕的生活,但如果变成夸富竞豪,甚至一宴而糜终岁之粮,一裘而费百家之饭,那就很有点没落阶级的味道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李商隐的一句至理名言。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宁俭勿奢,宁节勿侈,宁勤勿惰,宁廉勿贪。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崇俭禁奢,那么,就能成为一个高尚而又有利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