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画
文/丰溪生
老梁从小喜欢画画,临摹过好几家名画名帖。下岗后,就开了一间画铺——卖画。
书画铺开张没几日,就有人踅进来观赏。都说老梁的字好、画好。有几个行家更是热心地称赞了一番,说有自己的风格。
老梁的字,主学赵孟又吸收了宋徽宗瘦金书的特点。他的画,对郑板桥的墨竹和齐白石的花草鸡虫都下过功夫。要不是遇上那场文化大革命,说不定他会考上美术系。
更主要的是,老梁下放农村吃过苦,也从没间断对那个山区风物的写生。他将这一番磨砺和体悟都放进了画里,画出来的竹,节节粗壮叶叶挺拔,墨浓笔饱坚硬如铁,大有不畏风霜重压之态;他画的鸡,雄的峨冠阔步,毛羽飞扬;雌的肥硕富态和墨透五彩,很有农家篱落的风致。
一个月下来,老梁卖出了六幅画。他算了一下帐,每幅售价二百元,扣除成本,接近下岗前的工资。
老梁稍稍安了一下心,妻子也说,就这样画下去。
一天,画铺里来了几个外地人,看了老梁的画,大为惋惜。老梁起身去招呼,只听得其中一个似乎说,有这样好的功底,不如仿造几幅名画,说不定一幅就能敲一大杠银两。
外地人走后,老梁陷入梦幻中,那一天再也无心做生意。
老梁从此关在房子里整日不照人面,对着一幅名画揣着放大镜,象生物学家做解剖。他有时看一笔描一笔,有时又出半日神,地上一团一团丢满了废纸。
可是铺子里的画卖一张少一张,总不见挂出新的画,渐渐地显得有些零落。
一个月以后,老梁挂出了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连印章也仿得很真,标价是一万元。
与此同时露面的是老梁瘦了,眼窝深陷,贼碌贼碌闪动着两粒灼灼的火星。
先前的几个行家又来了,在那幅墨竹图前仔细看了半天,又看看老梁,说,可惜,可惜!
那幅画一年也没有卖出去,就一直挂在画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