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民族体育规则亟待完善
每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东道主都可推荐一个新的竞赛项目。其它省区对新项目往往报名不积极或虽报了名却不下力气抓竞技水平。
原因何在?
前不久在银川召开的全国民运会研讨会上广东代表李毅京说,主要是因为新项目的规则不完善,使外省区参赛选手很难全部掌握运动技巧,没法与东道主抗衡。
比如第五届民运会的陀螺,我们的选手到赛场上知道中间有块胶皮,虽略有不同,比赛成绩却大受影响。再比如六届民运会的蹴球,我们的运动员平时在三合土场地训练,到了赛场一看是草坪,场地不适应,怎么比?还有,龙舟竞赛的赛场是静水还是流动水?这些问题看起来小,实际是大问题,还有其它项目,其规则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那样疏漏。
辽宁代表说,上届民运会的射弩比赛,辽宁自己制作了一种弹性很大的弩,可穿靶而过,但组委会在赛前通知他们不准使用这种弩,结果自己的选手虽是国家级健将,换了武器后成绩欠佳。这次吃亏主要是规则不够细,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比赛器械不能用。
与会代表提出,民运会在场地、器械、运动员资格、裁判等规则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应该向全运会学习,向现代体育靠拢,增强可操作性。
(黄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