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下岗后,杨双石从都市回到秦岭深处搞起了根雕创作,凭一双灵巧的手,将枯树断根加工成各种精美的根雕作品。从根雕中,杨双石不仅创出了一条再就业的路子,同时也在实现着自身的价值。
杨双石:“化腐朽为神奇”
下岗职工杨双石,以枯树断根为原料,从事根雕创作,收到很好效益。截至目前,已加工了根雕作品100余件,其中30多件作品天然艺术含量较高,先后在北京、西安、成都等地成功地参加了根雕作品展览,有8件作品被行家高价收藏,其中一件雄鹰展翅作品定价为一万美金。
今年40岁的杨双石,原系西安市某单位职工,酷爱根雕艺术。1996年初下岗后,几经考察论证,瞅准了根雕创作这一门路,他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一万多元,购买了三千多元的工具和材料,回到其家乡秦岭深山的凤县,搞起了根雕创作。凭着灵巧双手和艺术修养,他把用来劈柴烧火都费劲的枯树断根,加工成了一件件形态逼真、形象神奇的茶几、花架、笔筒、禽兽等根雕作品。去年10月,他发现该县三岔镇孔家庄村周围山上根源形状、色泽、线条、节疤天然成趣,且资源丰富,便在此租赁了农家院子,建起了根雕作品粗加工生产基地,昔日沉睡的枯树断根,今日精美的根雕作品,十里八村前来“取经”者络绎不绝。一些乡民,不时挖来枯树断根,杨双石依据树根大小、可塑性的程度,付给二十、三十甚至几百元的费用,并雇请了当地6名青年农民进行长年劳务。时间一长,这里学根雕的人多了,作品也多了,根雕和杨双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从根雕中,杨双石在创出下岗再就业路子的同时,也在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刘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