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黄土高坡上的绿色农庄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在一望无际、丘陵连绵的黄土地带,很难相信会有一处绿色生态农庄。虽然别处童山濯濯、沟壑纵横,农庄里却树木成荫,果实累累。它不仅给黄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绿意与丰收,也带来了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郝山生态农庄位于志丹县义正乡北部,现有农田140亩,人工成材林300多亩。创建农庄,曹东刚历尽艰辛。他在努力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同时,也为再就业开拓出一条生命之路。
面对着天苍苍野茫茫的黄土高坡,曹东刚不相信穷日子真的就这么一辈子过到底,不相信丰厚的黄土不生金。1997年初,他买下了郝山50年的土地使用权,决定开发治理荒山荒坡,创建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新型生态农庄。他在沟坡栽植杨树、油松、槐树,构建绿化植被的同时,开始创建田埂牧草生物带、药林间作经济带和大棚菜园。他还计划筹建一处100立方米的水窖、一处沼气池和一座水库。
然而,创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农庄需要大量资金。曹东刚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投亲靠友地筹措出6万多元,但这和规划的投资仍相差甚远。钱,都扔在了荒地上。可荒地虽然慢慢有了生气,却不能马上带来收益。日子最紧巴的时候,他连给孩子买一块糖的钱都没有。一次,邻家的小孩吃苹果,他那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看着了,就眼巴巴地瞅着直哭。当时他心酸极了,发誓要在有生之年让他的孩子,天底下好多好多的孩子,都吃上他自己栽种出来的优质苹果。
困难之际,当地政府给曹东刚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使他顺利地从农行贷到9万元借款。1998年春,当推土机的隆隆声回荡在郝山旷野时,曹东刚新修农田的梦想终于成真。这以后,他从北京、河北等地带回中华大梨枣、牛叶核桃、乒乓球葡萄等优良品种,也带回了外地创办农庄的成功经验。到了这一年的夏末秋初,农庄已栽植起3万多株油松,种草20亩,育苗5亩,完成建园工程5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世界。
种植型产业初具规模,曹东刚又考虑养殖业的发展。他从外地引回山鸡180只,蛋鸡300只,形成了立体经营产业的雏形。现在,郝山农庄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商品山鸡1000多只。
创业的艰辛,经营的风险,面对这一切,曹东刚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惊险的跳跃”,也使当地群众为实现家乡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而鼓舞起勇气与信心。
■本报记者 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