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11月07日
综合新闻
02

风吹草地 不见牛羊

——横山县为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走出先着

北朝民歌曾唱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容的是当时中国北方的草原牧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近几年来,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放牧养羊遭到挑战。放牧不仅破坏植被、生态环境,同时也使养羊产业自身发展陷入困境。如今您再到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草原牧区,您会发现,天依然苍苍,野依然茫茫,却已不见了牛羊,那么原来的羊群到哪去了呢?

地处黄土高塬与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带的陕西横山县,是传统的草原畜牧区,农民70%—80%的收入都靠畜牧业。毫无管理和节制的放牧曾使这里的草场受到极大破坏。如今横山县委县政府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把羊群都赶回了羊舍,使农民们由原来的“放羊吃草”转变为现在的“种草养羊”。

这项政策是横山县为了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和朱总理“退耕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指示精神而出台的。对此,农民兄弟们也并不是马上就适应的。

马登凡是横山县横山镇马家梁村的村民,是一个有20多年养羊历史的养羊大户。去年10月份,县政府倡导退耕种草、舍饲养羊时,他率先响应,家人却难以理解和支持他的这一决定。妻子认为,农民么,不种田吃啥,退耕种草能吃还是能喝?家人的反对并没有拦住马登凡老人的信心。一年之后的今天,面对年近2万元的舍饲养羊收入,妻子再也没有话说。马登凡还带动自己的兄弟、侄子等人,大搞舍饲养羊,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周围人看到了效益,也纷纷效仿。

随着封山禁牧、退耕还草、舍饲养羊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陕北放羊娃”也逐渐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舍饲养羊不需要长期外出放牧,节省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大批原来因帮干家务不能上学的学龄儿童又可以背着书包去上学了。

“种地打粮,山沟放羊”是这里的人们延续了不知多少代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然而通过“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农民明显的感到“土地肥了、山头绿了、票子多了”。据调查,今年的养羊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 (景欣)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