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0年12月14日
维权之页
03

这些办法难以提高职工积极性

企业形象是企业生机的外化,职工凝聚力与向心力则是它的重要支撑点,为调动职工积极性,新老企业都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期拓展企业走向新生的发展空间。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不坚持科学方法,不遵守法规法纪,将奖惩手段变成个人恩威随意化,或把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结果造成职工情绪波动,甚至严重损伤职工积极性,与企业初衷大相径庭。

这些做法主要是:一、采取威逼手段管制职工来强化内部管理,以提高职工积极性。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个人承包的企业或私人企业内,一心只为利益驱动,视职工为雇工,拿除名与开除甚至体罚来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而在一味处罚的同时根本不容职工有改过的机会,所以提高职工积极性只能意味着增强劳动强度。这样做不仅背离法律规定的处罚职工的出发点和宗旨,也使职工难以心服,同时由此更易引发劳动争议。

二、靠物质刺激来调动职工积极性。有些企业基层干部认为,金钱是驱动职工努力工作的唯一源泉,有奖金,职工积极性就大,干劲就高。因此他们在队伍管理中,开口奖金,动辄罚款,甚至违反规定私设“小金库”,到一定时候就向职工抛些“小意思”表示表示。这实际上严重损害企业文化,毁坏工作环境与良好风气。

三、靠“空头政治”来调动积极性。领导者不是坚持提高思想认识同关心、解决职工群众的生活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没有深入领会上级工作指示展开恰当宣传引导,又没有贴近职工需求、无视群众就餐难、洗澡难、喝开水难、读报难等实际问题,开口要职工为企业分忧,闭口要职工无私奉献。这种“高大空”职工最反感,又何谈有向心力与积极性呢?

四、靠牺牲大道理、讲“哥们儿义气”行事。有些政工干部和基层领导在职工中努力寻求“共同语言”,如面对部分职工对企业改革疑惑不理解,他们不是从正面去积极做工作为职工解惑鼓劲,反而庸俗化地逢迎,跟着一块发牢骚。把理解职工、尊重职工变成了放弃原则的附合和无止境的迁就。更有甚者对职工称兄道弟,封“官”许愿,或者用集体的钱请吃请喝,拉帮结派。结果少数人被“感动”被“团结”了,多数人却被瓦解了,职工的积极性严重挫伤。

这几种现象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消极因素,是无法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应予克服。因此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本着对职工爱护和负责的精神,将企业效益与职工利益协调处理,采取健康科学的工作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职工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企业为职工尽心,职工为企业流汗”这一目的,众志成城,新的发展空间才能开拓出来。

■本报记者 宋宗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