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不让一个职工下岗
——省五金交化总公司摆脱困境谋求发展记事
下岗,是企业改革走向纵深必经的阵痛。然而省五金交电化工总公司党政工领导班子,把保证每一个职工的工作权力,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励精图治,带领全体职工谋求发展,坚持不让一个职工下岗,渡过了非常困难时期,使企业转危为安,步向光明。
省五金交化总公司是具有50年历史的全省大型商业流通企业,曾有过辉煌。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来,这个行业因投资小见效快,很快受到个体户的青睐,加之计划经济条件下公司形成的“货硬、人硬、态度硬”的作风,使他们逐渐丢掉了市场,100多人面临无事可干。业务的萎缩,必然影响职工的生活,消磨人的斗志,慢慢地,职工上班打牌、下棋、炒股、织毛衣,精神彻底萎靡下来。
职工们永远不会忘记,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提出了“只要精神不滑坡,就能实现新突破”的响亮口号,企业,从这里开始发生历史性的转折。
1999年元旦这一天,对职工们来说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儿。这天,公司工会组织了“我是一名困难企业职工”演讲演唱会。从未上过讲台的职工,演讲时腿都在发抖,可是发自肺腑的“要用抗洪精神与企业共生存”的声音,感染着全公司每一个人的心,台上台下一起流泪,“团结就是力量”、“众人划船过大江”、“走向新时代”的歌声,将全公司500人的心拧在了一起。
最后,公司总经理井贵泉走向讲台,掷地有声地讲了三句话:“不让一个职工下岗,让职工收入逐步提高,让职工住房逐步得到改善。”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为了这个目标,公司党政工领导精诚团结,围绕市场找出路,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按照“大船搁浅、小船扬帆、分散突围”的经营思路,鼓励下属专业公司向农业、工业、餐饮、服务等方面拓展渗透。交电公司在民生大楼设立了灯具特营柜台,水暖器材公司干起了面馆,五金、化工、家电公司的职工把库存商品摆在郊区市场。公司在东一路闲置空地建起综合市场,招商引资。地处城郊偏僻位置的交电库,在设备旧、环境差的情况下,实行24小时全天侯服务,赢得了客户,使仓库利用率达100%,解决了58名职工的吃饭问题,职工收入大幅提高。
为寻求新的就业渠道,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党政工领导西到麟游,东到潼关,北上铜川,南下汉中,进行考察,最终确定上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他们利用潼关原6613库120亩闲置仓库,建起了良种奶牛和秦川肉牛养殖加工基地。
这个项目的成败,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关乎着职工的切身利益,公司领导全力以赴,工会主席李荣辉更是牵肠挂肚,从牛场立项、筹建、规划、购买机器设备、选购良种奶牛,到去北京运牛、试制新产品、争取项目资金的全过程,没有拉下一个环节。在牛场筹建阶段,他马不停蹄在西安到潼关间奔波,曾一天时间三度赤水,晚上头枕砖头,在老鼠跳蚤虱子侵袭中度过一个个难眠之夜;从北京运牛千里跋涉,废寝忘食,嗓子哑了,人累瘦了;新产品试制时和职工一起通宵达旦;为争取资金把腿跑细,把嘴磨烂。产品生产出来后,公司党政工领导身披援带,带上馒头,与职工一起早出晚归,上街宣传推销,晚上回到牛场,和职工三人挤一张床共眠。在大家努力下,良种奶牛,秦川牛养殖加工基地健康发展,成为产供销一条龙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龙头企业项目,为职工争取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如今,基地生产的“金泉”牌乳制品,已获得省技术监督局的“名优产品”称号,行销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回想公司这几年走过的路,职工们无不感慨地说:“我们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个好班子。短短两年,公司领导已向我们兑现了两条承诺:没让一个职工下岗;职工月平均收入从原来的300多元提高到了700多元。”
然而,公司领导却说:“这是职工自己给自己的兑现,是他们干得好!”
本报记者 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