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摧不垮的矿山人
——省冶金矿山公司屈家山锰矿灾后重建记
矿工老王咋也没想到,遭受如此大灾后能在3个多月里就恢复了生产,还给发了工资和过元旦的奖金。钱尽管不多,但是他还是想“奢侈”一回,买几个猪蹄,打一斤“苞谷酒”犒劳一下老婆孩子,因为,自遭灾后,他日夜都在矿山上,很少回过山角下临时搭建的“家”。
屈家山锰矿隶属陕西省冶金矿山公司,位于紫阳与镇巴交汇的大山深处。自1985年建矿始,300多名职工就在这里扎下了根,修路、建桥、开矿,用他们辛勤的劳动把一车车优质的矿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向山外,生活物资也随着这条被称为“生命线”的公路返运进山。2000年7月中旬,老天徒然变脸,罕见的暴雨无情地袭击了这个“世外桃源”。矿洞被淹,道路、桥涵全部冲毁。面对多年苦心经营毁于一旦的凄凉景象,职工悲声捶胸顿足,好似做了一个恶梦一般。矿长岳建平提起当时情景,仍还惊悸万分。
天灾摧毁了脆弱的生产、生活设施,但毁不了矿山人重建家园,顽强生活下去的决心。矿山领导紧紧依靠职工提出:“战天灾排万难,立志重建新家园。”打响了恢复生产的攻坚战。
要恢复生产先要清理被洪水冲进矿洞的泥石,矿洞地方狭窄,人一下去便陷入淤泥之中,职工们将绳子往腰里一拴,跳进洞里,用手挖,用盆子端,艰难地清理,一名党员矿工下井清理时,坚硬的石块割破胶鞋,划破脚面,他没吭一声,坚持到下班,当人们拉上他给包扎时,伤口已被泥水泡得翻起,像个“娃娃口”一样。清理被埋仓库设备时,矿上不论男女老少,职工、家属、车子运、筐子抬,水桶提、脸盆端,人人浑身泥浆,昼夜不停,硬是用双手,两个月清理了泥石十几万方,为恢复生产打下基础。
水泥是抢修矿山急需物资。公路中断,只有靠铁路。铁路部门破例照顾他们给了个“点”,要求是:5分钟御完30吨水泥,而且站台不能堆放。5分钟就5分钟,矿上自发下山80多名精壮后生,赤着膀子列队于这个未等小站上,火车一到,他们飞步上车,号子震天响起,势如排山倒海,直至最后一袋水泥落地,竟然用了4分30秒!从车站到矿山几公里的山路上,职工、家属组织的运输队用人扛、肩抬、毛驴驮的办法,把几百吨水泥、电缆运进矿山。家园在滚落的热汗中终于迅速建成。
2000年11月5日,对屈家锰矿职工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历经全矿职工、家属3个多月奋战,终于恢复了生产,不但将冲毁的公路、桥涵全部修复,而且还新修了道路防洪堤、拦洪闸、泄洪渠。水毁房舍的职工全部搬入了新居,职工也在新世纪来临之时领到了补发的工资。到12月27日,已发运矿产品41车皮。
岳矿长告诉记者:“职工们现在情绪很高,要求元旦、春节加班,争取元月开门红”。省冶金矿山公司党委书记李阳深有感慨地说:“特大灾害,没有把矿山职工压垮,反而有了空前的向心力,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搞好企业的原始动力。”
寂静的巴山深处,又恢复了往日勃勃生机,坚强朴实的矿山人挺起山一样的脊梁迈入新世纪。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