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省成为全国重要果业基地
苹果和猕猴桃产量分列全国第二和第一
本报讯 果业作为我省“九五”期间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果业生产方式由规模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基本形成了以苹果为龙头,以柑桔、梨、桃、葡萄、猕猴桃、红枣等为新增长点的果业产业化格局。特别是苹果和猕猴桃,总产量分别位于全国第二和第一。
“九五”期间,我省把果业列为全省经济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并制定了《陕西省苹果产业化发展规划》,促进了苹果产业化,并带动其他果品走向产业化,果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果园每公顷平均产果由1995年的4143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7428公斤,增长73.8%;占全国的比重也由“九五”初的16.7%上升到目前的19.2%,其中猕猴桃增长最大,是原先的9.25倍。在果品产量增长的同时,大路水果新增栽植面积明显减少,部分小杂果栽植面积增植较大,其中苹果、柑桔面积分别减少23%和46%,葡萄、桃和柿子面积分别增加79%、21%、166%。在全省实施的调整果业结构、推广优果工程中,各地以市场为导向,淘汰和更新了一批早期劣质的老品种,引进或扩大了新品种和优质杂果的面积,其中苹果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82.3%下降到2000年的79%,梨、柑桔、红枣、杏、猕猴桃从7.4%上长到16%。
经过几年的规划和布局,优质果基地基本形成,已建成苹果基地县25个,猕猴桃基地县5个。优质果基地的形成,促使了全省农业经济的调整和发展,使年水果产值达62.2亿元,占到种植业产值的21.4%,仅次于粮食作物,果品收入已成为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
本报记者 阎冬